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美国在利比亚缉凶方式凸显反恐战略转变

2012年10月29日 11: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原题:班加西缉凶方式凸显美国反恐战略转变

  几天前,今年9月11日参与袭击美国驻班加西领馆的一名武装分子在开罗附近被击毙。随后,美国国防部部长帕内塔10月25日为不在班加西部署部队辩护,他称,如果在未掌握充分信息的前提下将军队派驻到班加西,将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随着常规战争结束、战略中心转移,美国在反恐道路上变得越发小心谨慎了。

  “9·11”事件11周年纪念日当天,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班加西遭袭身亡,引发美国对反恐的新一轮思考。总统奥巴马10月16日在与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的辩论中表示,美国在班加西事件中共有几个任务:首先是保证美国人的安全,其次是详细了解事件发生的情况和原因,最后是将凶手绳之以法。

  10月25日,埃及方面表示,他们已经击毙了一名怀疑参与袭击美国驻班加西领馆的武装分子。美国媒体报道称,据埃方透露,这名武装分子名为卡里姆·阿齐兹,但有关此人的国籍等信息未透露。有消息说,卡里姆刚刚从利比亚回到埃及;在埃及安全部队对其实施围攻时,卡里姆引爆了炸弹,造成其所藏匿的公寓受损。

  卡里姆是埃及方面锁定的第一个与班加西袭击事件有关的武装分子。此前,突尼斯曾表示他们已经逮捕了一名与班加西袭击事件相关的武装人员,并且将对其进行审判。

  面对这些被锁定的袭击案嫌疑人,美方却表现得相当谨慎,没有对埃及和突尼斯的举动发表任何评论,更没有美方出动军事人员大规模追踪凶手的消息。

  随着大选的临近,与班加西袭击事件的任何消息,都可能影响选情。共和党阵营更是在这一事件的基础上大做文章,指责奥巴马没有在班加西袭击事件发生后向班加西派出军队,质疑奥巴马政府在反恐问题上的能力。

  对此,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25日在五角大楼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反驳。帕内塔称,之所以在班加西袭击事件之后没有派出军队,是因为缺乏足够情报。帕内塔表示:“在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得到实时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不会将军队派到可能遭受损失的地方。”帕内塔提醒记者,在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国防部派遣海军陆战队舰只前往相关海域,并向的黎波里派遣了反恐特别部队。

  在11年前的“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先后动用数十万兵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展开两场常规战争,并最终于2011年将元凶本·拉登击毙。而在11年后的同一天发生导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死亡的袭击事件后,美国既没有高调追踪凶手,在派驻部队问题上也表现得非常谨慎。11年间,美国的反恐战略已在悄然发生变化。

  相比于11年前,目前美国的反战情绪高涨,财政状况也不容美国负担更多的战争,因此,美国在军事介入别国局势方面避之犹恐不及。在总统大选辩论中,每每谈到“动武”话题,两名候选人均不愿作出强硬承诺。在反恐实践中,美国更多地依靠与盟友(例如也门政府)的合作来打击恐怖分子,而不是单纯地由美国在打击恐怖分子的战斗中“出头”。在班加西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尽管也派遣了反恐人员,但在追踪班加西袭击武装人员中的“效率”上,还不及埃及和突尼斯政府。

  10月25日的华盛顿邮报指出,随着美国即将在2014年从阿富汗撤出战斗部队,反恐战争中的常规战争将结束。为此,美国的反恐策略已经或正在出现重大转向。以也门为例,美国总统安全和反恐事务顾问布伦南自2009年以来已经多次访问也门。与以往大规模派驻部队展开战役不同,美国更多的是采取经济援助、情报分享、安全部队培训和无人机定点清除等战略,在也门沉重打击了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在无人机轰炸中击毙其头目安瓦尔·奥拉基。报道称,目前布伦南正在着手编纂一套系统的反恐工作手册,以便决定反恐工作中的清除对象、实施部门和流程,以便让反恐战略“能够可持续发展”。

  不过,美国的“新反恐战略”也有受诟病之处。首先,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过多的缺乏透明度的行动,常常会引发民众的关切。此外,在“定点清除”行动中的无人机轰炸,也引起了许多不满。不仅巴基斯坦等国对这套战术强烈谴责,即使在美国,也有人权观察组织用质疑的口吻称:巴阿边境上有将近3000名平民死于无人机轰炸。在也门打死奥拉基后的一次轰炸中,奥拉基16岁的儿子也被炸死,更是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反恐新战略的道德谴责和质疑。另有情报官员表示,在布伦南的这套计划中,中情局的作用太大,军队的作用则未能有效发挥。(记者 杨丽明)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