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迪”启示:大自然面前 再充分准备也不为过
“大自然面前,再充分准备也不为过。”美国纽约市长去年在应对飓风“艾琳”的过程中如此警告人们。这句话在今年应对“桑迪”飓风的行动中得到了很好印证。
宁可股市关门,交通停摆,也要保证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桑迪”飓风来袭,美国东北部地区严阵以待,许多措施被看成是前所未有。
尽管如此,飓风灾区仍无法避免人员伤亡和大量财产损失。风暴冲击下,纽约多处地方水淹情况严重,交通停滞,数十万居民无电可用。目前,这场天灾已在美国造成超过60人死亡,数百万人断电断水。
天灾面前,任何国家都是脆弱的。如何降低这一脆弱度并提高防灾减灾效率,仍是当今国际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有了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惨痛教训,美国近年来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已采取更为谨慎的预防措施。效果也非常明显,这次风灾迄今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远低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1800多人。
小布什政府因为在2005年“卡特里娜”风灾中行动迟缓曾饱受批评。因此这次“桑迪”飓风到来之前,受影响最大的纽约市就迅速实施疏散措施。当局为提高效率,将当地需要进行疏散的区域按紧急程度划分,并逐一进行疏散。同时,纽约市政府在全市5个区设立多个飓风避难所,给那些无法找到避难去处的人提供临时场所避灾。目前,纽约市有65个避难所,平均每个避难所能容纳1万人。
避难的过程总是充满混乱,因此信息对于灾区居民来说至关重要。纽约市不但提供免费的电话热线供人们查询相关避灾情况,纽约紧急事故处理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上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查找疏散区域信息的栏目。美国多家主要媒体和网站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已宣布在这段时间内免费开放网站上新闻内容,谷歌则专门制作“风暴危机地图”,让人们直观地在地图上查阅相关信息。
这次暴风来袭,纽约皇后区出现大火,至少50栋房屋烧毁,但在如此天灾中,没有出现更大规模的破坏已让人庆幸。当局提前采取的一些措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纽约主要的供电公司爱迪生联合公司临时关闭了曼哈顿下城和布鲁克林区南部的部分供电设施,避免出现更大范围的供电设施损坏。
美国这次对“桑迪”飓风的防灾减灾管理措施,正是全美近年来加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利用了不少先进技术手段。
但技术手段预警只是防灾减灾的第一步,要真正做到减少自然灾害的冲击仍需依赖高效的组织指挥。美国政府在这方面曾备受公众诟病,但这几年的改进已相当明显。
看这次纽约当局应对“桑迪”飓风的过程,可以发现,各项措施的落实,离不开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纽约市政当局、纽约州及联邦机构、美国国家气象局、国家飓风研究中心以及新泽西州等决策机构进行了有效沟通和协调,确保疏散等决策得到快速实施。
除了联邦层面的协助,纽约紧急事故处理办公室也及时协调和动员警察、消防等行动部门实施灾害应对预案,并向政府部门和公众及时发布重要信息,从而提高防灾效率。
然而,这次应对“桑迪”风灾的过程中,一些现象仍引起美国公众对救灾管理的反思。比如,这次飓风除了引发狂风暴雨,在部分地区还带来意料之外的降雪和降温,由于缺乏相关的应对预案,弗吉尼亚和北卡罗来纳州等地居民的生活受到不小的影响——商店停业、学生停课,一些质疑声也因此认为政府的灾害应对预案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缺乏处理意外事件的灵活性。
此外,尽管这次疏散行动提前进行,但疏散进行中的交通状况仍出现一定混乱,并且有部分居住在受影响地区的人拒绝撤离,许多人也归咎于当局在平时的防灾宣传中做得不够,民众防灾意识淡薄。
一个更为突出的现象则是社交媒体在这次救灾中呈现的负面作用,《今日美国报》甚至将这形容为“阴暗面”。
典型例子是,网上曾流传的一幅照片显示,美国历史悠久的纽约证交所大楼已在风暴中遭受严重水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甚至在报道中引用了这幅照片,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是张假照片。有线电视新闻网随后也承认了错误,并作出道歉。
类似事件在过去几天中不断发生。《今日美国报》引述纽约消防部门社交媒体策略师埃米莉·拉希米的话说,现在网络上充斥大量有关纽约受“桑迪”飓风冲击的不实报道。这也凸显了当局在救灾过程中,对信息发布的管理仍存在一定漏洞,权威信息的缺失导致谣言满天飞。
每当大自然发怒,脆弱的人们并非只能祈祷平安,只要齐心协力,仍能避免众多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美国的经验和教训,也给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张家伟 庞勇 任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