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选新看点:中间选民增多 结果存更大悬念
4年前,奥巴马打着“变革”的旗号入主白宫;4年后,他以“前进”为口号向第二个任期发起冲刺。2012年美国大选与2008年相比有何不同?“奥罗”之战,又体现出当今美国社会的哪些特点?
经济议题分量上升
回顾2008年,美国受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冲击,小布什执政时期发动的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更大损美国元气,使其内政外交均陷入低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奥巴马以其年轻俊朗的形象、出色的辩才和政治雄心,迎合了一大批年轻选民的求变心态,并顺利击垮对手问鼎总统宝座。如今四年过去,奥巴马的努力虽使美国的整体实力爬出低谷,但经济复苏的步伐仍较缓慢,因而引发选民不满。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吴心伯概括道:“如果说2008年,美国民众认为国家的发展方向出现了问题,那么2012年,民众大体认可这种方向,但抱怨提振速度太慢。所以奥巴马以‘前进’取代‘变革’。”
这一社会心理从两次大选的议题上也能反映出来——2008年,无论舆论所向还是大选辩题,既侧重经济治理,也关注安全领域;而随着阿、伊两场战争进入收尾,以及包括本·拉丹在内的多名“基地”头目被击毙,今年大选选题已全然转向经济领域。三场大选辩论中,只有第三场涉及外交政策,且两位候选人实质分歧不大。这些都预示着,“奥罗”谁在经济治理上能说服选民,谁的赢面将更大。
选民分化影响选情
选民结构的变化也令本次大选相比上届呈现出更大的悬念。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认为,选民分化加大,中间选民扩大,是本届大选与上届相比最大的变化。2008年,美国虽也处于意见分裂之中,但“极化”明显,支持民主、共和两党的比例均为40%到45%,中间选民仅过10%。而本次选举,两党的“选民基本盘”在35%左右,中间选民高达约30%,这意味着“奥罗”需花更大力量争取他们的支持。
两党的力量亦此消彼长:从2008年到2010年,坚定支持民主党的州从30个减少至14个,其中有些被共和党收入囊中,共和党更在2010年赢得中期选举。此外,奥巴马失去了许多白人选民的支持,而他们占美国总人口的35%;他虽赢得部分拉丁族裔选民的支持,但其人口只占10%左右。本次选举中,共和党能确保的选举人票和上次差不多,但奥巴马能确保的选举人票则比上届365张的得票少了很多,有160多张票的流向不确定。
至于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得不提及四年来奥巴马的施政。从经济政策来说,选民认为奥巴马数千亿美元的“救市”没能改善经济,55%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比4年前差了。从金融监管政策而言,奥巴马的举措得罪了华尔街集团的利益。再从医改政策来说,该政策乃是将富人和中产阶层的税收作为资金来源,“劫富济贫”的做法饱受相关阶层的非议。因此,支持奥巴马的独立选民的流失,促成“奥罗”之战胶着的均势状态,加之相比2008年老态龙钟而缺乏行政管理经验的麦凯恩而言,相对年轻的罗姆尼具备执掌马萨诸塞州的出色政绩,其有别于保守派共和党人的相对自由的思想和从商背景,也为他赢得了不少选民。
竞相炒“中国议题”
本次大选对“中国议题”的渲染炒作,可谓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大选。“奥罗”纷纷拿中国说事,前者对中国产品挥舞贸易保护大棒,后者扬言当选后会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在三次大选辩论中,“中国”一词更被提及50多次,并前所未有地成为独立辩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国的指责往往与其国内经济话题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与中国崛起引起美国“不适”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视作竞选人造势的惯用伎俩。
回顾以往竞选,对华“嘴硬手软”的例子并不鲜见,候选人在当选后也未必都会兑现其竞选承诺。但是,虽然炒作中国威胁可能是“奥罗”出于竞选策略的“假动作”,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外交策略不“假”,其对中国两面下注,企图借力制华的用心也不“假”。随着中美联动日益加深,这种“政治投机”不光在选举期间,在选举之后也可能严重影响中美关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韩磊表示,虽然“中国牌”存在了数十年,但这类竞选言论“会给双边关系带来负面影响,给两国互信带来毁灭性影响”。本报记者张全 驻京记者王少喆
专题:2012年美国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