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桑迪”袭美 暴露美国在城市建设等方面问题

2012年11月11日 18:1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国际观察:“桑迪”袭美带来什么启示?

  超级飓风“桑迪”横扫美国东海岸,已造成110多人死亡,并导致约850万户家庭停电。时至今日,部分地区仍未恢复电力供应,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风灾暴露了美国在民众灾难教育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美国此次与“桑迪”抗争也有亮点,那就是在灾害到来前,地方政府与民众进行了有效沟通。此外,政府比较妥善处理灾后次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暴露出来的问题

  飓风“桑迪”10月29日袭击美国东海岸,迄今造成大约500亿美元损失。分析人士认为,飓风的很多负面影响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调查显示,除了意外死亡的灾民,大部分在本次飓风中遇难的居民都是一些不听从政府撤离命令,也不去政府指定避难处、执意留在家中的人。

  专家指出,防灾救灾需要一个强势政府,面对变幻莫测的气象灾害,政府必须有矫枉过正的勇气,特别应该着手对民众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指导他们从意识上重视灾难,教育他们懂得如何预防灾难。

  此外,飓风“桑迪”之所以造成巨大灾难,与受灾城市的基础设施陈旧、缺乏资金维护与更新也有很大关系。

  拿改造电力设备来说,2009年,奥巴马政府拨款40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技术投资计划,但这笔资金杯水车薪。据估算,仅对电网智能改造的工程就需持续10年至20年,耗资需5000亿美元以上。巨额投资应该由谁出?美国电力私有化起步很早,3000多家发电、供电和电力零售业公司在用电市场上激烈竞争,为降低成本,这些公司很难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此外,政府对电力价格有一定发言权,电力公司很难通过涨价获得投资的资金,因此,改造电网对于电力公司来说,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分析人士指出,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考虑天气的因素,把正在常态化的极端天气当做规划和设计各种设施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不能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心存侥幸,等极端天气降临时,又以人力不可抗拒来推诿。更重要的是,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有更大作为,在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的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等,以新的社会运行和经济运行机制,应对大自然的新变化。

  防范措施有亮点

  分析人士认为,从政府危机管理的角度看,本次美国东部城市对灾难天气的管理基本上是及时和有效的。

  纽约吸取了近几年遭飓风袭击的教训,事先建立了一整套防范和处理体系以及对应的措施。在“桑迪”到来前、侵扰中和过境后,纽约市政府、纽约州政府、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紧密配合、协调应对,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收到了积极成效。

  其中,掌握着最多信息的政府同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本次灾难防范的最大亮点。“桑迪”到来前,纽约各大电视台全天不间断地报道飓风的移动情况。风暴来袭后,纽约州长和纽约市长每天数次发表电视讲话,告诉公众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纽约州政府专门开设了“桑迪”求助热线,帮助民众及时解决此次风暴带来的困难。

  为应对飓风,纽约快速启动紧急预案,将需要进行疏散的区域按照紧急程度划分为三个,不同层级的区域对应的是风暴可能造成的沿海洪涝灾害的不同级别。纽约市政府建议居民提前对此进行了解,在风暴来临前制定好自己的疏散计划。纽约市紧急措施办公室的官方网站还开设了一个叫做“飓风疏散区域查找助手”的栏目,市民可以查找自己所处的居所、办公室或学校是否在纽约市划定的疏散区范围内。

  飓风过境后,受灾地区政府妥善、灵活地解决灾后出现的新问题,采取高速路免费、出租车拼车等多项临时措施,缓解人们出行难题。

  为缓解灾后油荒导致的加油站前排长龙的情况,纽约州长和纽约市长提出加油配给制的方法,纽约市及周边数县9日起开始施行。按规定,车辆牌照按照尾号单双号划分,单号只能限定在单日加油,双号只能在双日加油,出租车、应急车辆及个人储油罐可不受限。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时期以来,纽约首次大规模分号限购汽油。

  “桑迪”过后的几天内,为有效利用交通资源,纽约市政当局还曾临时允许出租车让乘客“拼车”,并作出详细规定,第一名乘客打表计费,之后上来拼车的乘客可以议价,但要遵循指导价,并按街区范围给出了不同距离的指导价价目表。

  此外,联邦政府和纽约市政府还临时推出多项优惠贷款措施,支持受灾最为严重的中小企业。(记者刘莉)

【编辑:马学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