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原题:中国发展须破解外部新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已进入第五个年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出现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经济发展空间面临新的挤压
当前,世界经济正出现三大趋势:一是实体经济结构加快调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正从一些国家的泡沫经济部门转移出来,进而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快产品和市场开发。二是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此次金融危机已推动国际贸易结构调整,引发国际金融资本重新配置,导致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进而促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调整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调整。三是经济体制机制加快调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金融监管、金融体制创新,并加强对经济危机的防范,等等。
在全球化和各国不同的经济与政治周期作用下,金融危机高峰时期各国“同舟共济”的精神难以为继,利益冲突和纠纷有增无减,政策立场协调难度加大。上述态势恶性互动,正制约着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美国经济总量虽然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增长依然乏力,就业压力严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欧元区经济陷入整体衰退;日本受“超级债务”和自然灾害影响,很可能陷入第三个“失去的10年”。与之相对应,中国等新兴国家对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也都面临着结构性经济与社会问题困扰。
在上述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试图利用其特权地位滞缓国际体系改革与创新进程,维护其既得利益,谋求后危机时期经济先发优势,进而利用规制制约中国发展。
后金融危机时期,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仍将在促进和平、发展、合作与治理等领域发挥作用。其间,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均在上升,战略回旋空间有所拓宽。然而,相关机构的改革方案迄今难产,新规则创新步履维艰。一些国家为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纷纷开启市场保护主义政策,并将矛头指向中国。
国际关系面临新的十字路口
此次金融危机已导致国际关系重新洗牌,引发国际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新兴大国在危机中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美国虽已结束长达11年之久的反恐战争并从伊拉克撤军,但阿富汗战争及其全球军事力量再平衡仍需耗费大量经费。随着国债和财政赤字不断创新高,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不断加深。欧盟成员国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复苏缓慢,多国发生社会震荡。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衰减等多重挑战,其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已受到挑战。与之相对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充当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而且成为发达国家解危脱困和解决国际问题的借重力量。
但是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的综合实力和自我纠错能力依然存在,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仍具有坚实的基础,在资本、科技、市场和信息等领域仍具有自愈和创新能力,在国际关系领域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际力量对比中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似难出现改观,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集体振兴在短期内尚不可能抵消发达国家几百年里积累起来的优势,更难以撼动其既得利益集团地位。发达国家仍然占有相对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发达国家愈益要求中国承担与之对等的国际责任,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愈益期盼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提供更多的发展援助。
周边地区局势正经历重大调整
从东面看,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中心东移趋势,这为中国稳步推进和平发展战略和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是,日本政府刻意上演“购岛闹剧”,肆意踩踏中国核心利益红线,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经济上继续谋求对华关系利益的同时,强化与域外大国的安全合作,以期抵御可能来自中国的影响,部分国家依托外力加紧侵蚀我海洋和岛礁权益。美国则充分利用地区热点问题高调重返亚太,一方面与相关国家强化军事联盟,加固针对中国的“第一岛链”,另一方面刻意推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离间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关系,争夺亚太地区事务主导权。
从南面看,美国利用阿富汗战争继续构建窥视中国与俄罗斯的前哨站,积极迎合并鼓动印度“东进”战略;乘机拉拢中国周边国家,延伸围堵中国的战略网络。
从西面看,欧盟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在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进程中的政治意愿和能力双双受挫,但在美国主导下继续推动北约东扩,继续实施“利用加制衡”对华关系战略。
从北面看,俄罗斯积极推进东西两翼展开战略,对华关系保持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