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中国共产主义选对路 影响经济能力胜西方
原题 外媒: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因何成功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11月12日文章】题:胡锦涛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经济
过去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无可匹敌的高速发展。反观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开始渐渐衰退,西方引以为傲的资本主义出现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许多国家财富严重缩水,债台高筑,局面几乎失去控制。
那么,究竟是在什么问题上,中国共产主义者选对了路,而西方资本主义者却大错特错。
共产主义加全球化理念
胡锦涛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十八大报告回顾了中国的过去十年。报告中这番话或许可以看成是对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解释之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也就是说,中国既坚持了共产主义的传统思想,又融合了全球化的理念,而且,这一切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进行的。
在这种制度下,私有制不仅得到允许,而且还受到鼓励,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仍由政府控制,比如能源、银行、通信等行业。不过,国有企业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竞争仍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对这种平衡兼顾的方式进行了阐释: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国有企业产值将近占了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但民营企业提供了大多数的就业岗位。这种制度能够防止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建立难以管控的市场垄断。
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国有企业会阻碍自由的市场经济,但在中国,它们是整个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促进了市场竞争,又建立了自我监督机制,而且这种机制比来自外部的监督更有效。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制衡机制,而国有企业能够在政府指导下适时作出调整。
民族利益取代个人利益
在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中居核心地位的个人利益被民族利益取代。
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市场需要在政府的控制下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由,而经济发展又被视为衡量个人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主要指标。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果中国能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这些目标很容易就能实现。由此传递出来的深层含义是,个人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这两个目标将并驾齐驱。这样的发展于国有利,于民有益。
在俄罗斯,寡头政治的泛滥反映出政府的不管不顾,而在美国,政府对银行频频出手相救则体现出贪婪超越了理性。这两个国家给予我们的教训或许是,没有监管,就会无法无天。
而中国模式告诉我们,只有合理的监管、只有平衡的体系、只有把“小康社会”而不是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才能实现成功的发展。(作者迈克·汉纳)
影响经济能力远胜西方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11月13日文章】题:胡锦涛在过去十年平衡了中国的改革日程
改革开放开始的20多年,中国一直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口号也没变过,都是效率第一,公平次之。但最近十年发生了社会转变,现在的观念是既要效率,也要公平。这的确是一大社会转变,但与福利国家还相距甚远。但实际上十年前在日程中没有的主题现在的确有了。这是领导人进行思考的结果,将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科技问题和软实力等问题纳入日程。
在世界任何地方,一项新公共政策的发展至少需要10年至15年的时间才能见成效。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情况就更复杂了。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进程的轴心之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果想要改变发展模式,就不能加速,必须减速,因为中国就像是—辆要变换轨道的列车,要变轨就不能用可能会导致脱轨的速度前进。
发展方式的转变非常复杂,并非容易完成的任务。国内外人士都很清楚,旧的经济模式已经桔竭,时日无多。要想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必须提高增长的质量。
在未来几年内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国占据重要位置的公共部门是会成为获得更大增长的障碍,还是会成为党继续控制改革进程的保障。
2010年中国500家最大的私人企业的利润还不到一家国有石油企业的一半。也就是说,公共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都很强大。这个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因为党意识到如果失去了经济基础,失去了对战略部门的控制,就可能会失去对改革本身的控制。
这也是中国在经济危机面前占据优势的原因之一,因为政府对经济进程的干预和影响力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作者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