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称巴以冲突以靠军事取胜 哈马斯政治得分
Q&A:幕后
哈马斯被动参战
广州日报:此次加沙冲突为何会在时隔四年后重新爆发?
田文林: 以色列挑选在这个时机大打出手,一是考虑到明年大选拉票需要,二是巴以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中东剧变后的以色列安全环境恶化,以色列对安全问题更敏感,哈马斯的安全环境则相对改善,使得哈马斯对待以色列可以更大胆。
殷罡:此次新一轮冲突,原因不是那么单纯,既有巴勒斯坦内部派别竞争的因素,也有地区环境变化的后果。对于哈马斯而言,这场冲突其实不是哈马斯主动挑起,而是加沙内部比哈马斯更激进的武装派别挑起的。
可以说,哈马斯是被加沙的亲伊朗势力拖入战争。包括杰哈德、赛莱菲、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等派别。这些亲伊朗的武装派别,不但不服从哈马斯的管控,还将哈马斯拖入了这场战争。经历这场战争后,哈马斯更加坚定了“重回阿拉伯世界”的立场。
分析哈马斯的做法,必须考虑到中东剧变后,叙利亚不再是哈马斯领导机构可靠的庇护所,还要考虑到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正在加沙同伊朗激烈竞争等新动向。哈马斯在“回归阿拉伯世界”的战略调整中,有必要显示自己是阿拉伯抵抗力量的代表,增加其在巴国内部竞争中的分量。
Q&A:停火
以色列见好就收
广州日报:加沙和以色列的冲突在持续一周后宣布停火,以色列为何放弃地面进攻?
殷罡:以色列一旦发动对加沙的地面行动,副作用太大,势必会导致加沙普通民众伤亡的增加,国际舆论对以色列也会很不利,同时以方伤亡也会增加。事实上,以色列通过持续一周的空中打击,已基本实现战前预定目标。另外以色列和哈马斯都明白,这次冲突背后有伊朗等第三方势力的影子,他们都不想上当,都不愿看到冲突扩大的一面。
田文林: 轰炸确实已经让以色列的目标基本实现,以色列最终放弃地面进攻,也是考虑到局势升级后,对以色列的安全形势是否进一步改善。2006年以军入侵黎巴嫩,后来就演变成以色列的大负担。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普遍处在转型中,以色列担心局势升级会刺激埃及,让转型中的埃及将矛头对准以色列。以色列的另一个担心是,伊朗可趁机获得发展核武的借口,并在伊斯兰世界发动反以浪潮。
不过需注意的是,此次停火并没有解决巴以的深层矛盾,停火能否得到彻底落实、巴以冲突的未来走向如何,仍有待观察。历史上,巴以曾达成过不少类似协议,但平静往往稍纵即逝,新一轮冲突接踵而至,双方始终难以摆脱“以暴易暴”的怪圈。
Q&A:双方得失
以军实现战前目标
广州日报:哈马斯和以色列均宣布获胜,谁才是胜利者?
田文林: 最终达成的停火协议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以色列的胜利是在军事上,他们重创了哈马斯的军事力量,付出的代价是3名士兵的生命。
哈马斯庆祝的胜利,主要是在政治上,哈马斯通过此次交火展示了自己军事实力明显提升,火箭弹射程更远。他们可以像2006年黎以冲突后的黎巴嫩真主党一样,获得外部更多的支持,在政治上得分。
殷罡:我认为赢家是以色列。因为它基本实现了战前的既定目标。以色列每隔几年都会对加沙打击一次,为它争取足够的安全空间。
以色列此次发动的“防务之柱”行动,是又一次对来自加沙火箭弹的以暴易暴。以色列的做法倒是比较容易理解:一旦发生火箭弹袭击,造成国民伤亡,无论有没有大选这回事儿,内塔尼亚胡都不能不做出激烈反应。
Q&A:后续影响
哈马斯与伊朗分手?
广州日报:加沙冲突恰逢阿拉伯地区大动荡之际,会对地区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殷罡:哈马斯曾长期与什叶派的伊朗关系密切。2011年中东剧变之后,随着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上台执政,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哈马斯产生了重回阿拉伯世界的念头。因此这次冲突中,哈马斯被亲伊朗的武装拖入战争。经过这次冲突,美国、以色列清楚认识到,未来一旦爆发伊朗战争,加沙基本可以做到按兵不动,以色列可以确保用很小的力量维持局面。
埃及在停火谈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由于其特殊的地缘优势,也反映出新上台的穆兄会领导者的务实。凭借着此次调停有功,埃及有望重新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之一。
田文林: 巴以问题原本是中东最重要的问题,但影响力越来越小。这次加沙冲突提醒西方和中东各国,外界一旦“遗忘”这块土地,这里随时会影响地区安全。至于伊朗是否介入加沙冲突,从逻辑上看存在这种可能。以色列军事力量原本是瞄准伊朗,但现在调整到加沙,而且在整个伊斯兰世界掀起反以浪潮,确实符合伊朗的战略利益。不过这种分析还缺少足够证据支持。(李明波)
(殷罡为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田文林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