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索尼松下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 日企难改顽疾

2012年11月23日 17:11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原标题:惠誉下调索尼与松下信用评级至“垃圾级” “固步自封” 日本制造企业难改顽疾

  全球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22号宣布,将业绩显著不佳的日本索尼和松下两家公司的长期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理由是全球经济减速及海外厂商的销售竞争使得两家公司经营形势严峻。以下是驻日本记者王洋的详细报道。

  主持人:王洋你好!首先请给我们介绍一下此次惠誉下调索尼和松下两家公司信用评级的详细情况吧。

  记者:惠誉22号宣布将陷入经营困境的索尼与松下两家公司的信用评级全部下调至投机级评级区域,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垃圾级”。此前,两家公司的信用评级全部处于投资级评级区域的最低一等“BBB—”,而此次索尼公司被下调了三个等级至“BB—”,松下则被下调两个等级至“BB”。这是两家公司首次被国际大型信用评级机构将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日本媒体指出,在信用评级被纳入“垃圾级”后,市场投资者会对其公司债券和股票的买入持谨慎态度,这将令其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此前,惠誉、穆迪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将夏普的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有着日本企业龙头之称的家电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再一次显露无遗。

  对于此次下调索尼、松下两家公司的信用评级,惠誉表示,受世界范围的经济恶化以及日元升高等影响,两家公司的超薄液晶电视等主力产品在海外企业的竞争加剧下销售业绩萎缩。而对于今后的预期,惠誉认为仍有进一步下调两家公司信用评级的可能。据悉,松下公司继2011财年亏损772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85亿元)之后,在2012财年将有可能连续两年出现7000亿日元以上的巨额亏损,这在日本制造业历史上实属罕见。另一方面,索尼公司在其主力家电业务上预计也将出现赤字,仍无法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

  主持人:那么索尼、松下两家公司,以及市场方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呢?

  记者:在惠誉下调两家公司信用评级后,松下公司表示,相比惠誉他们更依赖于穆迪的信用评级,对此无法发表评论,但松下公司会通过改善收益、出售资产等方式改善财务体制,以尽早对市场的期待做出回应。索尼公司则对下调信用评级一事仅表示,不便于发表评论。

  另一方面,日本的市场相关人士就此次下调信用评级认为,惠誉不是具备较大影响力的信用评级公司,对两家公司的经营预计将不会造成直接打击,或者是带来急剧的影响。但相关人士指出,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形象恶化,如果不采取对策,有可能会造成其他大型信用评级机构也将跟随着一起下调两家公司的信用评级。业内人士还指出,实际上,目前穆迪对两家公司的信用评级全部处于投资级别的最低一个等级,标准普尔对两家公司的评级则处于投资级别的倒数第二个等级,索尼、松下两家公司改善财务体制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主持人:我们知道索尼、松下两家公司可以说是日本电器制造业中的代表企业。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日本电器制造业企业的衰落呢?

  记者:日本制造业企业目前遭遇困境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欧债危机、日元升值等因素,这些原因是确实存在的。以日元升值为例,目前日本汇率屡破战后新高,最高曾达到1美元兑换75日元,而日本出口企业在制定业绩预期时,大多设想的日元最高汇率为1美元兑换80日元,远远超过预想的日元升值对日本出口企业的经营造成沉重压迫。

  但我们也注意到,这些因素几乎都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而日本企业出现的危机在此之前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客观地说,日本制造业的很多尖端技术都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日本制造败在了缺乏观念创新和国际化视野上,在把握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时,封闭保守,导致判断出现了偏差。以刚刚提到过的夏普公司为例,夏普的液晶面板技术在10年前曾经世界领先,但其经营原则却是将最尖端的技术封闭在自己国内的制造工厂,以避免企业技术外泄。不到10年的时间里,夏普从天堂掉入地狱,从业界老大沦为险些破产倒闭的境地,其业内老大的地位也被韩国三星所占据。有舆论一针见血的指出,夏普的液晶面板画质非常优秀,如果早点把生产基地放在中国,利用当地成本优势进行生产,并把产品投放到新兴经济体,那现在世界上就没有了三星,夏普将在业内占据难以撼动的强大地位。可惜,在三星不断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却看不到夏普的影子。当时,不仅仅是夏普,日本代表性的制造业都在利用当时的日元贬值竞相在国内进行大规模投资,沉迷在小型泡沫里,没有意识到世界正走向了全球化。猫在家里的日本制造业最终迎来了“衰退”的未来。(记者 王洋)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