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多哈气候大会:发达国家请放下“傲慢与偏见”
多哈气候大会日程已过半,但进展缓慢。在谈判中,一些发达国家要么居高临下咄咄逼人,要么拖延搅局歪曲事实。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种种“傲慢与偏见”,给谈判前景带来阴影。
大会第一阶段的小组谈判中,美国代表团纠缠各种程序问题,对议题挑挑拣拣,把本应讨论技术转让等实质问题的宝贵时间搅成了“垃圾时间”。加拿大代表在被问及是否向绿色气候基金注资时,抛出一句“这是谈判大会,不是承诺大会”。日本代表则声称,《京都议定书》约束的国家年碳排放总量只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6%,以此证明其拒签《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有理”。不仅如此,不少发达国家还试图把不合理的减排指标压给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在减排承诺上逃避责任,在技术援助上设置障碍,就连发达国家引以为豪的快速启动资金,在统计上“移花接木”的手段也被诸多非政府组织戳穿。这些国家的种种表现,令世人感受到的是“傲慢与偏见”,也暴露了他们私利当先的真面目。
发达国家“傲慢”,是因为他们拥有资金、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并借助这些优势提出超越发展中国家承受能力的要求。发达国家固守“偏见”,则是为了找各种理由规避义务,甚至试图转嫁减排压力,让发展中国家“喘不过气”。
然而,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发达国家都应该“自省其身,以身作则”。
其一,讲历史,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这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据测算,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约有80%是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人均排放量居前的也主要是发达国家。换言之,发达国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施害者,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主要受害者。但时至今日,施害者以各种理由逃避责任,甚至企图把责任转嫁给受害者,于法不容,于理不合。
其二,看现实,目前发达国家人均GDP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倍乃至数十倍,有的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增长。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同时因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而承接了大量转移排放,碳排放量适当增长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要求,而发达国家却无视这一现实,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能力的责任,诚意何在?公平何在?
其三,论贡献,如果要实现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20年要比1990年减少25%至40%,但目前发达国家的承诺平均只有15%左右,能否兑现还是个问号。其中美国目前仅承诺2020年比2005年减排17%,相当于比1990年减排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发展和减贫仍是当务之急的情况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采取了“具有雄心”的减排行动。例如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充分显示了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艰苦努力的诚意和决心。
同历次气候大会一样,多哈会议必将经历艰苦和曲折的磋商。随着第二阶段高级别谈判即将开始,各方博弈争锋也会更加激烈。在事关全人类未来的重大议题上,发达国家首先应放下“傲慢与偏见”及其背后的私利之心,拿出更大的责任意识和诚意,否则只会扩大分歧,阻碍气候变化谈判进程,而吞下苦果的将是全人类。(记者李志晖 杨元勇 陈莹)
专题:多哈气候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