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不安分的帝国》探讨1750年后中国和世界
【美国《华盛顿邮报》11月30日文章】题:评《不安分的帝国:1750年以来的中国和世界》(作者约翰·庞弗雷特)
谈及中国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历史研究开始出现一些好的迹象。西方历史学家终于从新闻界的中国观察者那里学到一点:把意识形态放到一边,以新的清晰思路描述中国。几十年来搞乱了不少学术文章的“政治正确”不见了,把中国当成遥远异国的解读也消失了。这对某些人来说是极好的消息:他们对中国感兴趣,希望了解中国在过去扮演的角色,并预知中国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
这方面的最新例子就是《不安分的帝国》,作者是生于挪威、在美国受教育的历史学家奥德·阿恩·韦斯塔。这本很棒的书从中国与西方的最初接触谈到当前的时代,讲的是一些外国人的故事,他们帮助中国成为今天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韦斯塔(以很有礼貌的方式)推翻了他在西方和亚洲的学术前辈们炮制的大批有关中国的误解。
韦斯塔的书比其他著作更进一步,表明外国人在中国的经历并非在美国大学学术论著中占主要篇幅的“邪恶的帝国主义”,而是丰富得多,也重要得多。《不安分的帝国》这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韦斯塔承认中国与西方和日本接触本身固有的风险,但他同时也表明,这些接触给中国人惊奇与启迪,对打开中国人的心智起到关键作用。
韦斯塔质疑了北京和海外“中国朋友”重复了无数遍的观点: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扩张主义的强国,清王朝是“孤立闭锁的”。他写道:“一旦有机会,拥抱新事物的中国人总是远远多于不这么做的中国人。”20年来凡是去过中国的人都完全认同这种看法。
韦斯塔论述的核心是,尽管中国的一些历史学家提出相反的说法,但外国人却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和俄国人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人的顾问、榜样、老师、向导和启蒙者。
韦斯塔没有淡化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与破坏,但他也讲述了事情的另一面:美国传教士带来教育、科学和现代医学,英国人输入现代的管理技巧,德国人教给中国人关于战争的大量知识,法国人甚至创立了中国的邮政服务。
这本书最精彩的章节之一是关于韦斯塔如何解开中国与美国的复杂关系———他称之为“强迫观念”。他写道,这40年来,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对中国的崛起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美国开放的市场、社会和大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动力。他写道,两个社会因为一种共同的特性彼此吸引: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它们都更“要准备接受日常生活中的迅速变化”。他写道,对中国人来说,紧迫感来自复兴的欲望,对美国人来说则来自塑造未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