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成大国利益交汇地 面临安全与发展双重挑战
原题:亚太面临安全与发展双重挑战
亚太地区是大国利益的交汇地,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多变。
尽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2012年,亚洲地区仍在扮演全球经济发展引擎的角色。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日前共同主办的“当代世界多边对话会”上,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亚太地区集中了世界三大经济体,占有世界54%的人口和57%的经济比重。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结束的背景下,该地区仍将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亚太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影响持续发酵的情况下,亚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速出现放缓。欧美经济增速放缓而产生的需求减少,对亚洲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带来冲击。同时,发达国家为了摆脱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也为亚洲国家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带来压力。
安全形势变化,发展面临挑战。亚太地区是大国利益的交汇地,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多变。中国、印度迅速崛起,日本政坛动荡,加之美国“重返亚太”等大国因素,使得该地区海上安全、民族主义热点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凤林指出,目前亚太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领土领海争端、美国重返亚太以及日本政治右倾化等。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金鑫认为,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以及包容性地区安全机制缺失也是亚太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李凤林认为,美国应放弃冷战思维和主导一切的惯性;日本政治家必须正视历史、放弃侵占他国领土的邪念。金鑫认为,应对亚太地区的安全挑战,需要加强大国间沟通协调,重建大国间战略互信;需要加强现有多种安全机制间协同配合,重塑各方平等参与、开放透明的亚太安全与合作新格局;需要推动经济一体化,夯实亚太合作的经济基础。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主任巴蒂亚认为,应找到亚太合作的支柱,比如赋予东亚峰会或亚太经合组织(APEC)更丰富的内涵等。
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倡议建立新型大国关系。2011年以来,奥巴马政府高调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安全重心转向亚太地区。试图在分享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收益的同时,遏制中国的崛起。尤其是奥巴马将赢得连任后的首次出访定为东南亚,其中缅甸之行更称为“历史性访问”,奥巴马成为50多年来第一位访问缅甸的美国总统。这被外界视为奥巴马在有意加速推进其亚洲战略,是美国为了应对中国崛起而进行的战略部署。在政治安全领域,美国强化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尽管美国一方面保持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表示在与中国有关的领土争议中“不选边不站队”,另一方面却继续以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为切入点,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频繁军演,谋求确立美国在亚洲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经济领域,美国通过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改变亚洲原有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成为未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规则制定者。
在这一背景下,从2011年初,胡锦涛主席访美,中美两国达成共同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共识。到2012年2月份,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提出构建“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中国一直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美关系不是一种“零和”关系,合作、协调、处理得好完全可以达到共赢。
塞浦路斯普罗米修斯研究所学者古利阿莫斯认为,美在全世界到处驻军,寻求全球主导地位,是一种霸权主义,目的是为了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塞尔维亚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皮罗加纳克也指出,美国应减少对外军事行为,管好自己的事情,输出民主给其他国家是不明智的。
中国学者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地区局势可能造成的影响。金鑫认为,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两国思想库应积极探索如何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摆脱“零和”思维,走出一条和谐相处、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新型道路。美国应向亚太国家清晰发出中美在该地区是合作关系而非对抗关系的政策信号,防止部分国家误判形势,借机挑拨中美关系,破坏亚太和平与稳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建议,一是紧紧抓住经济合作的主调,二是美国回归亚太一定要避免集团化,三是中美要加强协调。
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中国已成为绝大多数东亚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迅速崛起引发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忧,从而迎合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在大国间的博弈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国的周边环境日趋复杂。
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季平谈道:“中国文化是一种非扩张性文化,讲究兼容并包和以德服人。中国将继续以平等、包容、合作的精神努力消除误解,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不会改变。”
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解决好国内问题,才能为未来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空间,维护中国的发展权益。(洪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