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安倍出任首相后对华外交可能趋向务实
日前,日本国会众院选举尘埃落定,自民党以压倒性优势胜选,时隔三年重夺政权。自民党党首、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有望再度拜相。日本政坛变天将对中日关系造成何种影响?昨日,本报与上海市日本学会、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举办专家座谈会,就有关问题进行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自民党得势,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手民主党经营不善,失信于民。其次,自民党自身选举策略较为成熟,牢牢锁定了自身票仓的“组织票”、与公民党的“合作票”,打出了颁布竞选纲领、誓言提振经济的“亲民牌”。尤其是自民党要求日本央行收购国债、推出大规模公共建设计划等主张,目前看来起到了吸引选民的效果。
至于输家民主党,失败原因除了施政令民众不满外,选票分流也是一大因素。脱党的前干事长小泽一郎加入“日本未来党”后,与民主党在小选举区的“生死模式”下形成了“对杀”局面,最终两败俱伤,分别仅获得57席和9席。民主党更创下了在29个道府县小选举区中颗粒无收、官房长官藤村修等八名现任阁僚落选等“历史罕见败绩”。
就中日关系而言,安倍虽然在2006年访华,打破了前任首相小泉纯一郎造成的“外交坚冰”,但目前的形势与当年有很大差异。主要区别在于:此次自民党重夺政权不久,需要有一个积累人气、固本培元的过程,因此恐怕难有类似当年“破冰”那样富有决断力的政治勇气;而从众议院内部看,根据最新民调,赞成修宪和赞成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议员比例分别高达75.6%和81.1%,而以石原为代表的右翼势力所获议席数也大幅增加,这些“政治资源”,对于提出过修宪主张的自民党来说,不会视而不见;再从社会思潮来看,日本右倾化有明显加剧之势,使自民党在钓鱼岛问题上绝不会轻易示弱;最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也与2006年的情况迥然相异,进而影响日本的对华战略棋局。
尽管如此,观察安倍在近期尤其是自民党胜选后的言行及其对阁僚的选择,专家一致认为安倍作为一个理性的保守主义者,在对华外交上可能采取“基本建设”的务实策略,即不触碰具体敏感问题,既不让钓鱼岛危机继续升级,也不主动与中国达成妥协,而是围绕对华遏制围堵做基本建设工作:一是巩固日美同盟;二是继承其曾经提出的“亚洲自由之弧”计划的思路,进一步拉拢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三是在修改宪法解释、行使集体自卫权上有所作为。在内政方面,安倍则以解决经济问题、满足民生需求为己任,并可能以此为切入点改善同中国的经济关系。
然而,无论内政外交,安倍都面临不少阻力和制约。例如,安倍启动量化宽松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这与日本央行的紧缩政策理念相悖,双方在政策趋同上存在博弈。此外,从自民党党内、党际关系角度来看,由于安倍并不是自民党的派系领袖,手下也无得力干将,因此容易受到党内元老及其他派系的牵制。而作为自民党执政联盟伙伴的公明党,它对修宪等问题坚决反对,故而也会对自民党说“不”。总之,安倍能否实现自己所谓的“安全驾驶”,有待观察;对于其有关发展日中关系的积极表态,也不光要听其言,还须观其行。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主持,金应忠、蔡建国、陈永明、胡令远、陈子雷、朱志华、陈鸿斌、臧志军、金永明、高兰出席。(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