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美富人或为解决“财政悬崖”问题做牺牲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就解决“财政悬崖”仍在进行台前博弈和幕后磋商,由于大限之日临近,两党近期均做出重要让步,解决路径正变得逐渐明朗。但是两党仍有较多分歧需要弥合,“财政悬崖”最终解决方案的内容仍待观察。
“财政悬崖”指的是美国两党若不能在年底达成妥协,明年年初美国将迎来个人收入所得税等税率上升和政府开支减少的财政紧缩局面,两者叠加效应约6070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局预测,这将使明年上半年美国经济萎缩1.3%,但美国经济仍能在明年下半年恢复增长;即便跌落“财政悬崖”,明年全年美国经济仍能增长约0.5%。
“坠崖”VS“悬崖勒马”
目前,不少媒体都在渲染美国“坠崖”后经济重陷衰退的后果。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两党冒险“坠崖”的可能性不大,“财政悬崖”本来就是美国两党自导自演的戏剧,与近两年来两党围绕预算、税收等经济议题的谈判性质相似,而“悬崖勒马”是两党博弈的底线。
美国国会预算局前局长道格拉斯·埃金告诉新华社记者,出现“财政悬崖”问题绝非巧合,而是驴象两党在今年11月大选之前,刻意让这些重要议题在年底“扎堆”,以利于在大选后争取有利于己方的谈判结果。
美联储等权威机构在预测明年美国经济前景时,都预计“财政悬崖”将得到妥善解决。退一步说,即便美国真的“坠崖”,对两党而言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因为“坠崖”效应并不会立刻全部实现。通过明年年初的谈判,两党可以再将税率调降,从而得到为民众“减税”的政绩。
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戴维·舒佩尔认为,即便明年年初真的“坠崖”,美国政府开支和经济增长也拥有三重“保险”:首先,两党迫于民意,将通过延续中产阶级低税率的法案;其次,共和党会要求减缓对国防开支的削减幅度;最后,民主党也会要求相应减缓对非国防开支的削减幅度。
“B计划”VS“战略大撤退”
看重连任后开局之年经济表现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希望提高共和党民意支持率的众议院议长博纳正在全力避免美国“坠崖”。尽管两党都在公开场合互相抨击,但为了避免谈判破裂,双方均已做出妥协,最大的让步莫过于共和党在个人所得税问题上的妥协。《华尔街日报》曾警告,税收问题上的任何让步都将是共和党的“战略大撤退”。
个税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第一大税源,其税率增减具有风向标意义,数十年来共和党一直反对调高个税税率。在今年大选期间,奥巴马坚称要把家庭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人群的个税税率调高至克林顿总统时期水平。在两党谈判陷入僵局后,博纳同意提高年收入100万美元以上群体的税率;奥巴马也做出让步,愿把加税“打击面”缩小到家庭年收入4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
为了在此后谈判中获得主动权,博纳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解决“财政悬崖”将走“双轨”:“A计划”是共和党继续与民主党沟通并争取避免任何人加税的解决方案;“B计划”是国会可能本周就维持年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下民众现行税率的议案进行投票。
倘若美国真要对富豪阶层加税,此次将成为1993年克林顿总统加税以来的首次个税税率上调。
利益受损方VS受益方
概括来说,驴象两党的分歧主要围绕增收和减支。为达成妥协方案,奥巴马已同意将政府增收数额从最初的十年1.6万亿美元降至1.2万亿美元,同时将减少开支数额从4000亿美元增至约8500亿美元;而博纳则将政府增收数额从8000亿美元提高至1万亿美元,将减少开支数额从1.4万亿美元降至1万亿美元。
究其实质,在“开源”方面的较量是两党经济理念的再度交锋,美国富有阶层或将做出利益牺牲,奥巴马得以部分兑现大选承诺;在“节流”方面,两党希望用新的十年削减约1万亿美元开支方案替代去年年底谈判破裂导致的十年自动削减1.2万亿美元方案,减支的数额没有太大变化,变化的是减支重点由去年方案中的国防项目转向福利开支项目,因而共和党得分较多。
信用评级调降VS评级调升
由于去年驴象两党围绕提高公共债务上限陷入政治僵局,当年8月5日,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历史上首次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3A级调降至AA+级。而鉴于“财政悬崖”迫近,很多美国人在猜想,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是否会再度遭到调降?
虽然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中的穆迪和惠誉暂时维持对美国的最高3A评级,但已分别在去年8月和11月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前景展望下调为“负面”。穆迪资深美国分析师斯蒂文·海斯近日再次警告,如果美国再度上演类似政治闹剧,穆迪或将下调其评级。
除“财政悬崖”问题外,美国公共债务上限也即将触及16.4万亿美元“红线”。在此轮谈判中,奥巴马希望公共债务上限能一次性大幅调高,避免在2014年年底国会中期选举前再度出现两党博弈。但共和党只同意逐步提高,希望未来借此议题再度迫使民主党削减福利开支。
从实际操作角度看,两党的任何方案都需要分别得到国会参众两院通过,才能递交奥巴马签字成为法律,目前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控制参议院和众议院,协调各自立场并通过法案都需要时间,博纳已让议员们做好圣诞节后加班的准备。国际评级机构会如何评价美国解决财政议题的“冲刺”做法和最终方案,市场人士拭目以待。(记者蒋旭峰 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