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美“谷歌渠道”能否峰回路转 各界看法迥异
7日,美国新墨西哥州前州长比尔·理查森和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一行经北京抵达朝鲜平壤,开始为期4天的“私人人道主义之行”,理查森称此行的目的是了解朝鲜人道主义状况和接触去年11月被朝鲜扣押的美国公民裴俊浩。由于此访距朝鲜发射卫星不足一月,时机非常敏感,朝美围绕此访的互动引起不少关注。
理查森曾任美国国会议员、常驻联合国代表等职,之前多次作为危机调解人访问朝鲜,与朝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他曾两次赴朝,成功领回被扣押的美国公民。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刘鸣介绍,在11月裴俊浩被扣押后,理查森一方就和朝鲜进行了接触,本准备12月访朝“解救”裴俊浩,但因考虑韩国大选而推迟了行程。理查森是朝鲜“信任和欣赏”的少数美国人之一,与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一直保持着良好沟通,朝鲜也希望通过理查森做美国的工作,新的一年在朝美关系上有所突破,双方因此共同促成了此访。
不过,朝美官方之间存在以美国六方会谈特使哈特和朝鲜常驻联合国副代表韩成烈为中心的“纽约渠道”,而美国希望1月份在安理会推动通过对朝制裁决议,并不希望在这个关键时刻“释放错误信号”,给制裁决议“泄气”,因此理查森此访被认为是干扰了这一外交策略,并不受美国政府“待见”。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此前表示,施密特和理查森的访朝计划“不合时宜”。刘鸣还认为,美国即使要重新与朝鲜接触,也要等2月份奥巴马组建了新的外交团队之后才有可能,具体实施要到下半年。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张琏瑰分析,理查森此访是其个人行为,美国政府虽然不赞同,可也无法干涉。从朝鲜方面来看,这是其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金正日时期,朝鲜就确立了先通过拥核成为 “强盛大国”,再以外交手段取得大国承认的战略。朝鲜发射卫星、扣押美国公民,都可以说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手段;可既然美国政府不愿“接招”承认朝鲜的“大国地位”,只好用理查森这个“民间渠道”来曲线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
“谷歌渠道”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美朝关系僵局?理查森称自己此行只是“私人行为”,并承认说服朝鲜释放裴俊浩并不容易,以避免外界对于此访有过高预期。刘鸣认为,理查森还是有可能带回裴俊浩的,但他在美政界影响有限,朝方希望通过他影响美国对朝敌对政策恐难如愿。据理查森称,他和施密特一行可能会见朝鲜外交、国防、经济领域的官员和企业界人士,广泛了解朝鲜经济、政治状况和“人道主义情况”;而据美联社报道,施密特愿意了解朝鲜经济和社交媒体环境。张琏瑰分析,访问团可能获得许可,了解粮食短缺等“人道主义问题”,并将其反馈回美国,为朝鲜争取一些援助和同情。而施密特虽然作为访问团成员加入,但朝鲜对美国人的警惕性仍然很高,允许谷歌在朝开展业务的可能性很小。一同访朝的理查森前顾问表示,希望施密特此访能够成为朝鲜开放经济的一个信号,这也是朝鲜希望释放出的意味,不过,要朝鲜对美国企业开放,短期内看来还不大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