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欧洲经济面临困难 黯淡中闪烁希望之光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1月09日 11: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原题:欧洲经济:黯淡中有希望之光闪烁

  2012年,欧洲经济的确很艰难。但回头看一下,人们却不难发现,经济学家的不少预言又失灵了。多了不说,最明显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希腊要退出欧元区;另一个是欧元区要解体。结果现在已经很清楚,希腊仍在欧元区呆着,欧元区继续活着。这样的事实,即使不是在扇经济学家的耳光,也着实让他们难堪。

  所幸,经济学家不是法官,说了的话随时可以修改。花旗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欧元的铁杆拥护者威廉姆·比特就轻易地将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从90%降到了60%。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也毫不吝啬,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一次上调6个档次,从“选择性违约”直接升至“B-”级。

  到了2013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经济学家依然对欧洲经济前景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有的说,希腊退出欧元区和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有的说,复苏迹象仍不十分明朗,但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有的说,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有的用数字说,增长率在0.5%左右;还有的类比说,有可能滑向日本模式,即长达20年零增长……

  听了这些预测,大家仍是雾水一头。迷茫之中,不禁要问:经济学家难道就那么可信吗?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于是,经济学成了显学,经济学家似乎也成了点石成金的神。但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只是研究者们的业余爱好,因为,专门研究这门学科当时连饭钱都赚不到。

  即使到了上世纪60年代,也有人在质疑经济学的科学性。据说,在1968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很多人因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而表示反对,最后还是在瑞典知名学者冈纳·缪尔达尔(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极力保荐下才得以成功。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艾克纳主编了一本名为《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的书,作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学的“伪科学性”提出了批驳。

  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学家事先不知道;2009年,希腊政府财政垮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学家事先还是不知道。至于世界经济何时复苏,经济学家们给出了一个又一个预测,但都没有应验。

  2010年4月,金融大亨乔治·索罗斯召集一群经济学家汇聚一堂,成立“新经济思维研究所”。会上,这些经济学家扪心自问,检讨经济学的失败之处。他们一致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失效,近代宏观经济学无用。

  这就是说,目前仍未结束的世界经济危机证明,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是经济危机中的最大输家。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暂时忘掉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改变一下视角,或许能乐观地看到一些欧洲经济的希望之光。

  从逻辑上讲,事物好坏是一个转变过程。坏了一阵子,总有变好的那一天;好的时间长了,总有一天要变坏。经济周期也是如此。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这就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经济会无止境地不停增长,经济周期失效了。而这是大错特错的。增长了30年,目前的危机满打满算也不过5年,再等几年也没什么了不起。

  从历史上讲,欧洲有成功度过危机的经验。瑞典曾是欧洲福利国家的典范,从婴儿到坟墓,政府都包了。但到了1992年,瑞典主权债务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0%。于是,瑞典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银行系统瘫痪,失业率高达12%。但随后,瑞典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财政紧缩、增税、放开电力和通讯部门、减少工资和福利等。两年后,瑞典经济恢复了活力,1994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直到今天,瑞典仍是欧盟中财政状况比较健康的成员国。

  现在,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甚至意大利和西班牙,它们的症状与当年的瑞典相差无几,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是,目前“患病”的欧盟国家,“病情”比当年的瑞典重得多,治疗时间长一些、疗程多一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美国前副财长罗杰·阿尔曼在《外交事务》(201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仅从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他的乐观情绪:《西方的衰落与兴起——为什么美国和欧洲会从金融危机中成长得更强大》。阿尔曼的用词很考究,他把衰落放在兴起前面,显然是说金融危机给西方造成的衰落即将过去,之后的西方将比以前更强大。

  如果我们不喜欢阿尔曼使用的“西方至上的傲慢词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再用黯淡悲观的眼光看待欧洲经济前景,而应该用乐观的心态洞察那些正在熠熠闪亮的希望之光。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