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日本安倍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存在债务隐患

2013年01月12日 10: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12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祭出目前为止他最强力的施压,要求将就业增长纳入日本央行的职责范围,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通过了1170亿美元的支出方案,希望能使经济复苏,这也是自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

  消息人士本周告诉路透,在安倍的强烈施压之下,日本央行很可能在1月21-22日的政策会议上将当前的通胀率目标翻倍至2%,并考虑再次宽松货币政策,最可能的作法是通过扩大购买政府公债和资产。

  此外,报道分析称,日本11月经常帐收支由一向的盈余状态转为罕见的巨大赤字,使日圆兑美元跌至两年半低点,这突显出出口走软时扶助经济的必要性。

  为使日本经济摆脱通缩及迟滞增长,安倍开出的药方是大规模财政支出和央行购买公债。不过,由于日本已经是负债情况最严重的主要经济体,这个方案存在风险。

  “有必要采取大胆的货币宽松举措,以抵御通缩和强势日圆,”安倍晋三在公布规模达10.3万亿日圆的支出计划时称,这些直接支出将用于公共项目、鼓励企业投资及对小企业提供金融援助。

  据政府官员称,若结合地方政府和和民间企业支出,整个刺激方案规模达20.2万亿日圆。

  日本央行盼有弹性

  在自民党于上月赢得大选后,安倍晋三已将通过积极货币政策来终结日本近20年通缩列为首要任务。

  “我希望日本央行以就业最大化为思维的首要考量,”日本经济新闻周五引述安倍晋三的话称。

  他还告诉该报,日本央行应该要有2%的通胀目标,但如果完成该目标的时间框架是定为长期,那么该目标将没有任何意义。

  日本央行和政府官员正就央行政策会议后发布联合声明进行磋商,消息人士表示,声明可能将2%的通胀目标作为新的政策目标,及承诺继续采取积极货币宽松以对抗通缩。

  日本央行强烈反对把就业增长纳入到其职责之中,因为担心将妨碍央行制定未来政策,不过央行可能会同意在声明中加入一句,认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将是央行与政府的共同目标。

  “我认为,在日本央行法律现行的框架内,央行可以在预测内容更强调一点就业部分,对安倍的就业呼吁作出回应”。信金资产管理首席分析师Hiroshi Miyazaki表示。

  “但在通胀率的问题上,短期内确实很难使消费者物价上涨2%。物价脚步大概比景气落后一年,而去年以来,日本就一直处于经济衰退”。

  尽管安倍在日经新闻专访中说,将通胀率目标作为一项长期目标是毫无意义的,但熟悉谈判情况的消息人士称,声明中不太可能会给实现2%的通胀率目标定下具体的最后期限。

  消息人士称,日本央行希望在声明中强调通胀率目标是一项长期目标,而且除非货币政策和政府放松管制等提振成长潜力的举措双管齐下,否则通胀率目标将无法实现。

  “我们将构建一个增强政府和央行间合作的框架。我们强烈期盼日本央行有一个明确的通胀率目标,并积极推行货币宽松,”日本政府周五表示。“此外,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外汇市场,并做出恰当的反应。”

  扩大债券发行规模

  日本政府预计刺激计划能让实质经济增速提高2个百分点,并创造60万个工作岗位。

  一位政府官员表示,当前财年政府将比原计划增加发行约5万亿日圆债券,为这项经济刺激计划筹措资金。

  政府增加公共项目支出的计划已经对债券市场产生影响,导致收益率(殖利率)自上月选举以来稳步上扬。

  日圆兑美元周五触及89.35日圆,为2010年6月以来最低。去年11月以来日圆一直呈下行走势,因预期央行出台更多货币宽松措施。

  日本11月经常帐为赤字2224亿日圆,10个月来首次出现赤字,且规模远超过分析师35亿日圆的预估中值。

  分析师原先预计经常帐赤字只是一次性的,未来数月将恢复为盈余,因出口和投资收入料将从全球经济复苏和日圆走软中获益。

  但11月的赤字规模如此之大,令此类预期蒙上阴影,并将增加日本央行继续放宽政策的压力。

【编辑:孟湘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