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学者称国际仲裁南海争端是“政治雷区”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9日文章】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南中国海争端是一个政治雷区
菲律宾启动法律程序、对中国对南中国海的主权声索提出挑战,震惊了这一地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国际仲裁,但菲律宾此举给一个棘手的政治事件增添了紧迫性和新因素。
这一新举动预示着什么?乍一看,这是合情合理的一步,应得到呼吁通过国际法而不是武力(解决问题)的各方支持。中国已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今面临艰难选择。
未来数周内,国际海洋法法庭将要求指定仲裁员,并为此案制定时间表。如果北京拒绝接受仲裁,这些程序仍能按部就班展开。
如果北京接受仲裁,它可以质疑法庭能够处理哪些问题。根据相关条款规定,这个法庭的管辖范围有限,不能包括上述南中国海岛屿的主权这类问题。
就算中国接受仲裁而且输掉案子,它也能拒绝执行裁决,而且不会受到惩罚,不会被强制执行。然而,全球舆论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在更广阔的政治背景下看待马尼拉的这一法律手段。
一些中国人会怀疑有人在密谋算计他们。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这一地区恰逢长期存在的南中国海争端再次抬头之际。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已邀请美军考虑延长在菲驻军时间。
日本的角色也将受到质疑。安倍晋三政府的外相岸田文雄选择马尼拉作为出访外国的第一站。在马尼拉,他承诺向菲律宾提供巡逻船,而且日本应重新武装这一主意也得到了菲律宾的欢迎。
其背景是,东京与北京的关系因尖阁诸岛/钓鱼岛而日渐紧张。因此,一些人会质疑,在岸田文雄访问后不久菲律宾就提出这一法律挑战是否巧合。另一巧合是,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是日本人柳井俊二,虽然他并不听命于东京。
因此,最好采取措施稳定关系。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呼吁共同努力,通过对话磋商找到妥善管控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及时妥善处理好“敏感”问题。这是他在会见日本联合政府中的少数派公明党的党首山口那津男时所说的。
美中关系的未来趋向较难解读,因为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的若干关键职位尚未任命人选,中国新领导人也还处于适应期。
在这种背景下,东盟维持中立至关重要。虽然菲律宾是东盟一员,但并未就对中国发起法律挑战一事与其他成员国——无论是集体地还是单独地——进行事先磋商。例如,新加坡政府说,它最初是通过媒体得知此事的。
然而,东盟中立并不是说它可以无所作为。恰恰相反,现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文莱必须与其他成员国为重建信任而合作,并以开始就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举行谈判为目标。
法律程序将进行下去——迅速而且不可阻挡。还有,可以料到的是,中国将使用经济等手段表达对马尼拉的不满。菲律宾在考验中国,但菲律宾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忍耐力也将受到考验。
利用联合国公约挑战中国,表明阿基诺政府认定国际法允许这样做,而且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予以阻止。但这一地区其他国家能够而且必须做的是,防止法律程序制造政治乱局。(作者新加坡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戴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