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恐惧通货紧缩 担忧导致企业亏损失业率上升

2013年02月16日 13:43 来源:《环球》 参与互动(0)

  通货紧缩导致了恶性循环:物价下降,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大量企业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企业投资下降则导致居民就业机会减少和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加剧了国内总需求的不足。需求不足,又进一步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原题:日本为何如此恨通缩

  安倍政府近来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性经济政策方案:实施20.2万亿日元(约合2246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施压日本央行宣布实行2%的硬性通货膨胀目标;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4年起每月购入12万亿日元(约合1294亿美元)的证券资产;实行外汇市场干预,明确实施日元贬值政策。

  安倍的经济措施旨在打破日本的通货紧缩预期,启动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日本的出口。

  但日本政府此次出手,手法缘何如此之重?

  这就要回顾一下日本的历史了。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陷入了长期性的经济低迷和通货紧缩。1995~2012年,日本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8%,年均通货膨胀率为-0.08%,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

  为治理经济萧条和通货紧缩问题,历届日本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如扩张性财政政策、量化宽松政策等,但效果一直不彰。这也导致日本对通缩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

  可以说,导致日本长期通缩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理,对银行的放贷能力和企业的资金供给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日本,企业将企业土地、证券等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而泡沫经济崩溃和金融危机,导致土地、证券等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使大量银行贷款成为不良债权,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因此积累了巨额不良资产。而日本对当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迟迟未能采取果断措施,银行被迫实施去杠杆化操作,贷款意愿迅速下降,使企业难以再获得贷款。

  其次,日本企业投资需求长期低迷不振,是导致长期通缩的另一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一,在泡沫崩溃和金融危机过程中,日本的企业也遭受了重大的资产损失,大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设备投资大幅下降;二,日本企业的资产价值缩水,对企业的抵押品价值和银行的贷款意愿产生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三,日本企业在泡沫经济期间的盲目投资,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过剩、债务过剩和人员过剩的问题;四,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导致日本企业对未来经济产生悲观预期,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低。

  再次,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低落,是导致日本通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日本居民在金融危机财产遭受重创,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居民消费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日本的少子高龄化社会结构,抑制了日本消费需求的增加。另外,日元对美元的多次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形成输入性通货紧缩。

  于是,通货紧缩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物价持续下降,日本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大量企业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甚至是减产或停产。企业投资下降则导致居民就业机会减少和失业率上升,于是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加剧了国内总需求的不足。需求不足,又进一步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为克服通货紧缩问题,日本实行了以零利率为特征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由于银行机构的惜贷,日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严重梗阻,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产生预期的刺激经济的效果。

  随后,日本又在全球率先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银行直接在国内资本市场购买证券资产,以扩大货币供给,但实施效果依然不彰。

  日本长期奉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也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在治理通货紧缩方面,财政政策相对有效,需继续增加财政支出;但另一方面,日本财政政策的潜力已极为有限,继续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加剧主权债务不可持续风险。

  面对通缩老问题,安倍的新刺激政策能否见效呢?

  在短期内,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和提高通货膨胀目标,确实有助于打破日本的通货紧缩预期,提振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促进日本经济的增长。

  但是,安倍的新经济政策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首先,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最高,继续实施宽松财政政策将会加剧其主权债务不可持续的风险;二是日元贬值政策不仅将遭致美国、德国和韩国等国的反对,而且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日元贬值并不一定能有效提升其出口需求。

  要真正打破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的恶性循环,日本不能仅依赖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而应主要依靠结构性经济政策和制度创新,如开放国内劳动力市场、打破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封闭性、完善创新促进机制、改革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调整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税制结构等。(王永中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副研究员)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