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在全球变局中有效应对挑战 成大国关系典范(3)
大国关系的典范
中俄从1992年互相视为友好国家,到1994年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两国元首北京会晤最终解决边界问题,2012年签署联合声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两国政治互信日益加深,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传统友谊愈加牢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双方都认为,中俄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
对此,冯玉军认为,中俄关系2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体现了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中俄关系已经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榜样和楷模。进一步提升两国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扩大合作领域,无疑都是双方对外政策中的优先方向。
“从中俄关系近二十年的发展实践看,双方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发展新时期两国关系的新道路、新模式,切实解决存在于两国间包括边界划分在内的历史遗留问题,认真摸索符合两国实际、照顾彼此利益、符合时代潮流的国家关系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真正互利共赢的国家间合作道路,为新时期大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员王郦久这样说。
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中俄关系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启示,或者说最根本的保证就是,两国有着牢固的政治互信的基础。“两国在政治互信上不存在任何障碍”,程国平说。
在过去的20年,中俄建立了相互高度信任的关系,这一关系的运行和发展有可靠的双边各级各类定期会晤机制作保障。这些机制应中俄关系的发展需要而建立,也为双边关系的一路成长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充实新的内容。
姜毅表示,中俄两国关系发展到今天这样高的水平,最根本的是两国都意识到,作为两个大国,“和则两利,损则俱伤”。有了这样一个基本共识,中俄都能够避免因为双方关系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分歧而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
陈玉荣在分析中苏和中俄关系的发展历史时指出,中苏经历过冷战时期,曾有过结盟的关系,但中苏结盟未能保证双方关系不出问题。20多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下,中俄形成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的新型国家关系。实践证明它是符合两国现实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的。“中俄这种牢固的新型大国关系在世界大国关系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这种新型国家关系,对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以及推动新型国际格局的良性发展,有着建设性的意义”。
专家指出,中俄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中俄两国面向未来的基石。这种友好关系是一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不是基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支持,而是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符合世界潮流。
冯玉军特别向本刊记者强调,“有人将中俄关系解读为应对美国霸权的类似同盟的关系,这是不对的。中俄关系发展的动力在于它本身,在于它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人文等方面各自的需求。如果把它的价值单纯地归结为针对某个第三方,它的重心就偏了,会滑向不正确的轨道。”
中俄战略协作表明:以史为鉴、高瞻远瞩、务实互利、积极进取,考虑和照顾彼此的关切,就能有效应对新挑战,妥善处理新问题。加强各领域的战略协作既有利于中俄两国,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正如俄外长拉夫罗夫所言,“建立以相互理解国家利益为基础、得到社会广泛支持的伙伴关系,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战略方针,是两国唯一的正确选择。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