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中国致力让百姓更多分享经济崛起成果

2013年03月28日 08:5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德国《青年世界报》3月27日文章】题:市场取代贫困

  邓小平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父。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1978年中共选择了邓小平,这也表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不再强调阶级斗争,结束持续不断的阶级动员,告别高度中央化的计划经济,取消基本没有差别的工资政策,不再尝试走捷径实现共产主义。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微薄的投资资金和庞大的劳动力大军,而后者当时主要被束缚在农业生产中。两个根本性的发展趋势被启动:一是解放资本,二是解放劳动力。资本的解放主要通过削减补贴和引入贷款体系来实现。摆脱束缚的国家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经济特区,外企在那里享受优惠。与此同时,劳动力与企业(单位)延续一生的捆绑关系被废除。虽然就地域而言,劳动力还受户口体系束缚,但沿海地区不久后就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引入劳动合同,国企得以不断降低工资成本,根据劳动质量和强度有区别地发放工资。

  邓小平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放弃计划经济是否等同于放弃社会主义。但他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和其产党的统治是国家独立的保障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市场和计划在邓小平看来只是发展生产力的两种手段。

  改革开放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但中共还是决定从1994年起深化中小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尽管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在中国变得更复杂,但仍然可以发现目前有一种相反的发展趋势:大国企不仅主宰着应由国家垄断的部门,还在机械制造、信息技术、钢铁业、建筑业发挥影响。国企还掌握着—些以私企形式运营的企业的控股权。

  在企业为职工提供社会福利的制度被取消之后,政府逐步建立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系统。在向外企献殷勤之后,政府采取措施将外企纳入经济发展战略。而这一战略的目标是,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更多依托国内消费且在社会和生态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中国政府宣布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改革政策的核心是缩小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减少相对贫困。可以确信,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中国政府有调整收入分配的余地,而且这也与另外一种增长模式相联系:收入上涨并扩大内需,减少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有针对性地推进高科技领域发展,逐步使农业摆脱税费负担,建立和扩大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税收,这都是旨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措施。

  20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35年来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中国经济没有被彻底廉价出售给外国投资者,人们也不能断言中国资本家以其利益主导了党和政府的议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框架内提出的新的改革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领导人愿意利用在财富分配上不断扩大的回旋余地来消除绝对和相对贫困。从这方面将可以看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的执行力有多强。

  新领导层的目标是,让中下层收入群体更多分享到中国经济崛起的成果,这也是为了保障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使得中国工人成为领导层强大的盟友。保障和推进以内需为导向的经济模式需要开展一系列政治改革。而这也包括加强那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有切身利益的人们的政治影响力。(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董事拉尔斯·奠尔金)

【编辑:李雨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