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倍掀起战后第三次右倾化 亚太局势或更复杂化

2013年05月16日 11:20 来源:《环球》杂志 参与互动(0)

  安倍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率领全场人员三呼“天皇陛下万岁”,不仅令包括天皇在内的在场人士愕然,更让世界目瞪口呆。修宪、强军、复古……安倍已掀起日本战后的“第三次右倾化”。

  否定侵略历史,刻意展现军威,三呼“天皇陛下万岁”……安倍晋三最近的一系列越轨言行,令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人们在问,安倍究竟想干什么?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他企图修改“和平宪法”,使日本重新武装。

  《日本国宪法》因其第9条规定日本放弃“交战权”且“不拥有军队”而被称为“和平宪法”。由于有了这部宪法,战后日本的“和平国家”形象得以确立。但是,由于“和平宪法”导致“主权”部分丢失,日本朝野围绕日美关系及修宪问题而展开的政治斗争在1960年前后便达到顶峰,此间日本经历了战后的“第一次右倾化”。上世纪80年代,以中曾根康弘为首的“新保守派”为了实现日本“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主张对日本政治进行“战后总决算”,修宪、参拜、修改教科书、强军是其具体步骤,这期间,日本经历了战后的“第二次右倾化”。

  安倍早在第一次执政时期就提出了恢复日本传统文化、“摆脱战后体制”的政治主张。其背后的目的和现在一样,是要使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

  为此,安倍不仅动员自民党党内外政治势力结成统一战线,还在民众和舆论面前表演作秀,甚至不惜“绑架”天皇搞“政治利用”。4月28日,在纪念日本“主权恢复日”的仪式上,安倍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率领全场人员三呼“天皇陛下万岁”,不仅令包括天皇在内的在场人士愕然,更让世界目瞪口呆。修宪、强军、复古……安倍已掀起日本战后的“第三次右倾化”。

  安倍试图恢复日本民众对民族及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日本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找回战后丢失的主体性,并认为这一切必须通过修宪才能得到制度上的保障。而日本的右翼政客和右倾文人一直以来都对《日本国宪法》的序言及第9条耿耿于怀,他们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被削弱,作为国家主权象征的防卫权已被剥夺。他们要修改这部“盟军司令部的外行人仅用8天时间就编制出来的宪法”,要让日本民众亲手制定自己国家的根本大法。

  但修宪谈何容易?日本宪法第96条规定,修宪须众参两院三分之二的议员同意才能成为讨论议题。这也是为什么安倍要先修改宪法第96条的原因,他想先降低修宪门槛,然后再对宪法第9条实施大手术。

  安倍修宪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日本不能拥有军队和交战权的现状。第一次担任首相期间,安倍曾组织智囊团为恢复行使集体自卫权寻找理论根据,但未待报告书出炉他便下台。再度担任首相后,安倍再次组织人马研究恢复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其报告书将于今年秋天出炉。

  对于“集体自卫权”问题,战后日本政府的官方解释是:日本拥有作为主权国家的集体自卫权,但是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不予行使。

  安倍要恢复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理由是:日本在公海上不能与美国对等防卫,不利于维持同盟国之间的信赖关系;由于自卫队不能在国外使用武器,日本无法在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时保护他国维和队员。

  安倍认为,“和平宪法”规定日本自卫队不能在国外使用武力,已成为日本军事力量走向世界的累赘。他身着迷彩服登上坦克的惊人一幕,就是要向世人宣示其挑战“和平宪法”的决心。

  中曾根康弘曾说,要想实现修宪目的,日本的政治家必须“转守为攻”。目前,安倍执政团队正在高支持率的引导下,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勇往直前”,挑战日本的“和平国家”形象。也许安倍的鹰派色彩能为自民党在7月的参议院例行选举中加分,但是,日本“和平国家”形象的改变将给日本民族带来负面影响,安倍构建“美丽国家”的愿望也会随之落空。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日本的一系列挑战行为会使本就紧张的亚太局势更加复杂化。不仅日本与邻国的关系会恶化,日本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也将经受考验。

  日本民族的合理诉求应得到尊重,但是,日本右翼势力的狂妄野心更应引起世界的警惕。(王屏)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