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扩容 合作机制开启新篇章

2013年05月17日 12:4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原题:北极合作开启新篇章

  北极理事会15日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会上通过并签署了《基律纳宣言》,正式欢迎中、日、韩等6国加盟为正式观察员国。

  分析人士认为,正式观察员国扩容后,北极理事会的地位和执行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协商、合作、共同开发基础上的北极合作机制,也朝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迈进一大步。

  强化国际协作

  中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6国15日成为该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六国的加盟与北极理事会8个成员国刚刚签署的《基律纳宣言》主要精神吻合,即为应对气候变化给北极环境带来的挑战,理事会成员国与北极原住民、其他国家政府、企业界之间深化加强协作。

  北极理事会1996年9月在加拿大渥太华成立,其宗旨是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这一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其成员国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理事会还包括北极地区原住民组织的6个永久参与议席。

  此前,该理事会已有6个永久观察员国,分别是法国、德国、荷兰、波兰、西班牙和英国,另有9个国际政府组织和11个非政府组织获得了观察员身份。

  据与会的中国代表介绍,新加盟的6个观察员国不具有永久身份,每4年需重新审议一次。如果观察员国对理事会没有贡献,可能会被取消资格。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正式观察员国的扩容,巩固了理事会的国际地位并强化了其国际协作职能。北极理事会成员国表示,正式观察员国扩容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北极理事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新加入的正式观察员国为促进理事会实现宗旨和目标方面作出贡献,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北极地区。

  权利义务并存

  根据规定,正式观察员国在理事会虽没有表决权,但自动享有参与理事会的权利,同时拥有发言权、项目提议权,还可以参加北极理事会下设工作组。

  即使没有表决权,正式观察员国仍可以通过双边渠道对理事会施加影响,增强北极事务的透明度及其相关决议的公平性。成为正式观察员国还意味着,对北极事务的相关主张获得理事会成员国的一致理解和认可,这对各方联合参与北极开发、促进北极地区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丹麦外交大臣瑟芬达尔指出,非北极地区国家入盟,体现出北极地区以外国家“同样享有开发这一地区的合法利益”。

  不过,享有权利的同时,义务并存。参会的中国代表团介绍,中国成为观察员后,会积极参与理事会活动并作出贡献,可以体现在技术、研究及资金等方面。

  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指出,中国首先要“深入了解北极”,这是“日后在北极理事会框架内参与北极事务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他认为,了解北极事务,中国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中国会在北极科研、环境保护方面作出贡献。   (小标题)聚焦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北极地区存在的经济利益日益引发世界关注。据认为,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并被赋予“新中东”之称。随着气候变暖可能导致“西北航道”开通,大大缩短国际航运的线路,这其中的经济、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无论是北极理事会上任轮值主席国瑞典,还是现任轮值主席国加拿大,都将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视作国际协作的重中之重。《基律纳宣言》不仅倡导维护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及建设性合作,还强调可持续利用资源、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基律纳宣言》强调,气候变化是导致北极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而其叠加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会波及全球。美国国务卿克里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须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对北极环境带来的影响。

  《基律纳宣言》明确北极国家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展开国际合作,并将依据《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2015年前制订出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以期达到节能减排的长期目标,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产生的影响。

  刚刚担任轮值主席国的加拿大确定的工作重点是“将北部居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同时专注于负责任的北极资源开发、安全的北极航运以及构建可持续环北极社区。加拿大表示,随着北极地区挑战的增加,北极理事会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内部成员国间协调,实现工作效率最高化。(记者付一鸣 和苗)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