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伊拉克国博战后10年仍难向公众开放

2013年05月17日 12:5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在一个架着机枪的哨位上,伊拉克士兵注视着前面不远处车水马龙的广场。如果不是哨位后面那座外表模仿巴比伦古城伊什塔尔城门的建筑,外人很难知道这里就是著名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不过,这个正门入口已经关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前面的空地杂草丛生。对伊拉克来说,国家博物馆在10年前遭到大规模抢掠,如今不少被损毁和丢失文物依然未修复和追回。因此伊国家博物馆仍无法对公众开放。

  遭受战火摧残的这座博物馆在战后一直处于修建状态,除了曾短暂对公众开放外,博物馆至今只对一些特殊代表团和学生团体开放。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记者经过申请,才得以走入这家博物馆采访。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位于首都巴格达库尔哈区,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伊拉克建立最早、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第十一大博物馆。它拥有近30万件文物,其中不少出土自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简称“两河流域”)。但在2003年美军攻入巴格达后的一段时间里,博物馆遭到洗劫,至少有1.5万件珍贵文物丢失。

  走进博物馆苏美尔展厅,首先吸引记者眼光的就是一个灰白色的女性面部雕塑,这就是在国际上有“苏美尔的蒙娜丽莎”美称的“瓦尔卡夫人”。这件雕塑高约20厘米,塑造了公元前3500多年前的人类女性面部,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类面部雕塑之一,同时也是博物馆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在2003年4月9日美军占领巴格达当天,“瓦尔卡夫人”被窃贼从博物馆盗走。所幸的是,由于一时难以脱手,窃贼把它埋在巴格达一家住户后院的椰枣树下,几个月后被发现,并重新回到国家博物馆。

  “和其他苏美尔雕塑不同,这件雕塑具有抽象派风格,可能是某个公主或者女神的脸部。雕塑曾放在苏美尔瓦尔卡神庙里,其眼睛和眉毛部分以前是用宝石镶嵌的,但后来损坏了”,伊拉克博物馆工作人员萨马赫·马吉迪萨马赫对记者说。

  安放在一个木制底座上的“瓦尔卡夫人”有着深陷的眼睛和粗犷的眉毛,柔和的脸部轮廓,薄薄的嘴唇似乎露出一丝微笑。尽管历经了5500多年,她看起来仍然美丽动人。

  同样在苏美尔展厅,另一件在战争中失而复得的国宝级文物,是古老国王恩铁美纳的一尊雕像,这尊雕塑高76.2厘米,制作于公元前2400年。雕塑虽然失去了头部,但雕塑背部记载这个国王生平的楔形文字在数千年后仍清晰可辨。

  近年来,伊拉克各界以及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帮助追回被抢掠文物。萨马赫对记者说,目前大约已有三分之二文物被追回。除了传统的追回方式外,伊拉克方面还成立了特别小组紧盯互联网,一旦发现有被盗文物在网上拍卖,他们立即采取措施,让流失文物尽早“回家”。

  和战后初期相比,伊国家博物馆目前在馆舍设备条件以及保护文物方面已有了很大改善。2004年曾到博物馆采访过的一位同事说,那时博物馆没有空调和恒温保湿系统,窗玻璃被砸碎,许多珍贵文物堆在一起,没有标签,地上一片狼藉,积满尘土。不过他还加了一句:“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应该有所改变了。”

  在战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由于暴力袭击仍时有发生,伊国家博物馆的维修以及文物修复和分类工作一直进展缓慢。直到现在,在博物馆的22个展厅里,记者也只能参观史前文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以及伊斯兰文明这5个展厅。

  刻画着美丽花纹的史前陶罐、刻有神秘的苏美尔楔形文字的石板,4000多年前用黄金镶嵌的竖琴,巴比伦雄狮以及亚述帝国的“守门神”——人面飞牛石雕……在这些目前能够展出、数量并不算丰富的珍贵文物中,记者已经能感受到人类文明摇篮之一的两河流域的光辉岁月。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何时能够正式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工作人员也不能确定。萨马赫说:“我们希望在重修工作完成后,博物馆尽快重新对公众开放。”

  让记者欣慰的是,亚述文明的另一个展厅正在整修,一些小型石雕已摆放在里面。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展厅就可以整修完毕了。

  此外,记者在博物馆里还看到一些考古学家正在紧张工作。在一个狭小简陋的工作间里,头发花白的穆赫辛正在阅读有400年历史的古籍,试图为一些文物作出鉴定。另一位考古学家奥拉已在博物馆的一个项目中工作了8年,当记者问他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他说是“时间”。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在博物馆的工作时间只能从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2时。(记者张淑惠 梁有昶)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