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伊拉克缘何频发暴力袭击事件?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题:伊拉克缘何频发暴力袭击事件?
中新社记者 李亚南
伊拉克今年3月度过了伊战爆发10周年纪念日,又于上月举行美军撤离后首次全国性省级议会选举,但这一切都笼罩在连环爆炸袭击的阴影下。伊拉克新一轮连环暴力袭击警笛再次拉响。
伊拉克近日频发的连环爆炸袭击已导致数百人伤亡,其中包括多名士兵、警察,以及日前在省级议会选举过程中遭遇暴力袭击和暗杀的候选人。最终,总理马利基领导的竞选联盟取得此次选举胜利。分析称,这表明马利基巩固了其在什叶派政党中的地位,但同时也凸显出伊拉克各政治派别间的斗争加剧,国家和解进程不容乐观。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问题专家田文林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伊拉克的安全局势自今年3月以来逐渐恶化,其主要面临恐怖主义扩散和教派冲突升级两个威胁因素。
田文林分析,伊拉克恐怖主义的升级从外部环境看与叙利亚危机有直接关系。伴随叙利亚形势的恶化,“基地”组织尤其是伊拉克的“基地”组织分支,已逐步渗入叙利亚,以寻求新的生长点。同时,叙伊边境的动荡又使这些恐怖组织在伊拉克国内制造更多事端。
此外,前一段时间伊拉克境内爆发的针对什叶派地区的大规模袭击,已引起了什叶派对逊尼派的猛烈报复,加上许多逊尼派人士对什叶派领导人马利基独揽大权的做法一直不满,所以两派斗争也不断升级。而这些很有可能反过来被恐怖组织利用,借煽动教派冲突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有分析称,中东多国的历史实践似乎在昭示一个普遍规律:在中东,一旦昔日的国家政权结构被强行打破,稳定被破坏,那么部族主义、教派主义传统上受压制的力量就会重新抬头,并成为影响该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因此,谈起伊拉克最近局势恶化真正的“幕后推手”,一些人禁不住会把目光投向美国。一场肇始于10年前、导致逾12万平民丧生的战争使得“美国因素”争议从未停息。事实证明,被推翻的萨达姆政权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战争却激活了这个地区的极端武装势力与教派冲突。
为缓解当前国内尖锐的教派矛盾,总理马利基也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包括释放部分以“反恐”为由逮捕的逊尼派民众,并计划进一步放松对前执政党成员的参政限制等,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因为逊尼派认为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
田文林认为,马利基未来可能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给予逊尼派更多利益,例如职位安排,石油分配等。因为对于执政的什叶派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完整的伊拉克。
马利基日前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各派坐下来通过对话解决教派冲突,并警告说持续的暴力冲突可能会使伊拉克重陷内战。田文林表示,随着叙利亚危机的恶化,和中东地区什叶派与逊尼派冲突整体的升级,伊拉克也确实受到了地区大气候的影响。
但他同时称,自伊拉克建国以来,教派间大多数时候基本都相安无事,因为他们明白教派的彻底独立对任何一方恐怕都弊大于利。此外,伊拉克历届政府都比较注重“国族意识”的培养,即淡化教派分歧,加强国民认同感。因此,伊拉克目前还不至于走到内战爆发的边缘。
但毋庸置疑的是,伊拉克政治体系目前确实比较脆弱,马利基领导下的联合政府的执行能力和贯彻能力一直备受质疑。面对安全局势日趋恶化的态势,刚刚取得选举胜利的马利基阵营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将考验其政治智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