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谈日防卫计划大纲新建议 吁警惕其攻击策略

2013年05月31日 08:3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日本执政的自民党30日确定新《防卫计划大纲》建议,将于6月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交这份建议,为日本政府制定新《防卫计划大纲》提供参考。

  在安全保障政策方面,建议将建设“坚韧的机动防卫力量”作为日本防卫力量整备的基本方针,设立“国防军”和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制定《国家安全保障基本法》,并对防卫省实行改革。

  在防卫力量建设方面,建议主张大幅增加自卫队人员编制和防卫预算,新建水陆两栖部队,并加强西南防卫和岛屿防卫。建议还主张着手研究日本拥有攻击“敌人”基地能力的问题。

  日本加快强军步伐 矛头指向中国

  《防卫计划大纲》是日本最高的国防防卫方针,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决定了日本军队和国防政策的现状和走向。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家刘江永介绍说,1976年日本制订《防卫计划大纲》,此后,历经1995年、2004年、2010年三次修改。从时间上可以看出,其修改周期越来越短,侧面反映出日本防卫战略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

  刘江永指出,冷战时期,日本《防卫计划大纲》主要针对“苏联威胁”。2004年小泉内阁的防卫计划大纲完成了冷战后日本军事战略调整,把主要防御对象从俄罗斯转向朝鲜及中国。2010年则进一步借所谓“西南诸岛”防卫,重点加强针对中国的海空力量、警戒监视和机动作战能力。

  而这次由自民党提出的建议中,再次提出增加军事力量加强西南防卫和岛屿防卫,其意在钓鱼岛、意在中国的心思不言而明。

  关注3大重点 警惕其向进攻型国家转型

  刘江永表示,新《防卫计划大纲》建议中有3点值得重点关注,第一是设立“国防军”,如果日本将自卫队改为“国防军”,也就违背了目前“和平宪法”的主旨。因此必须修改宪法第9条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行,而如果安倍在7月参议院选举中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关于设立“国防军”的构想也将胎死腹中。

  第二是建议主张着手研究日本拥有攻击“敌人”基地能力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日本拟从现行宪法下专守防卫的政策,转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发制人进行打击。换句话说,日本将从防守型变为具有进攻能力的国家,专守防卫政策也将名存实亡。

  第三是建议指出加强西南防卫和岛屿防卫,大幅度增强军事力量,埋下了未来在钓鱼岛或台湾海峡,向中国发出挑战的可能。

  而这份建议中,设立“国防军”等内容与日本现有宪法相违背,因此,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家刘江永认为,安倍上台以来,日本政府处于战后以来最为右倾的阶段,新《防卫计划大纲》与修宪可以说是安倍相互呼应的两步棋,一招接一招,这份新大纲足以被视为,安倍为为修宪后,更具有进攻性的日本战略所画出的蓝图。

  相关链接:安倍离修宪有多远?

  日本《宪法》第96条规定,必须在众参两院分别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票,国会才能提出修宪议案。这一条款几成修改宪法第9条,“解除法律对日本军事力量束缚”的前提。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早在年初国会答辩时便提出着手修改。

  自民党在去年4月公布的修宪草案里,将第96条规定的提出修宪议案的议员票数条件放宽至过半数赞成,为今后进一步修宪打好基础。这份草案同时将宪法第9条作了彻底修改,加入“国防军”等内容,完全背离“和平宪法”的宗旨。考虑到争议太大,安倍才选择先易后难。日本保守派的真正目的还是修改宪法第9条。

  而只有在夏季参院选举中争取胜利,未来才有可能实施大幅的修宪计划。

  日本宪法中的第9条和第96条

  《日本国宪法》又被成为“和平宪法”,自1947年5月3日起实施。这套宪法是在二战后盟军占领时期撰写的,打算以自由民主的模式取代“大日本帝国”制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它的第9条。

  日本宪法第9条(放弃战争,战争力量及交战权的否认)规定:一、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二、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日本宪法第96条(修改宪法的程序,其公布)规定:一、本宪法的修订,必须经各议院全体议员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由国会提议,向国民提出,并得其承认。此种承认,必须在特别国民投票或国会规定的选举时进行投票,必须获得半数以上的赞成。二、宪法的修订在经过前项承认后,天皇立即以国民的名义,作为本宪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布之。(刘洁妍)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