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BBC糗事一箩筐 总部大楼麻烦多报道频出错

2013年07月04日 14:31 来源:《环球》杂志 参与互动(0)

  最近,希腊政府突然关闭其国家广播电视公司(ERT)的事情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这家国营机构负责电视转播主信号的传送,一时风光无限,4年后还向希腊全程直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可如今因被指“浪费纳税人的钱”而遭到闪电关停,一夜之间丢掉饭碗的员工不断举行抗议。

  抗议活动也延伸到了伦敦BBC总部大楼前,一位女性组织者带领大家喊着口号“ERT, not for sale”,喊着喊着就变成“BBC, not for sale”,借以引发围观者的共鸣。

  也是,ERT跟BBC挺像,有希腊的BBC之称——都是国营,都依靠收取国民的收视费来维持运营。如今希腊狠缩公共财政把自己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都精简了,英国同样也面临缩减公共财政的压力(5月份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宣布裁并7个部委),估计BBC见着来自家门口“上访”的落难同行们,心里也少不了打鼓。

  总部在“破烂地儿”

  当然,ERT再怎么着也无法跟BBC相提并论,BBC已经是英国的文化骄傲,从运营水准和规模上讲都是世界级的。纵然她靠收视费不依赖广告就能生存,但她在英国的舆论环境、媒体竞争当中绝无可以得过且过的资本。

  身在伦敦对此便能看得更加真切,甚至可以说BBC没有一天消停日子。尤其是从去年的知名主播吉米·萨维尔性丑闻以来,迁到波特兰街(Portland Place)新址的BBC总部就有点儿流年不利。

  这边的中国人都亲切地称(Portland Place)为“破烂地儿”,BBC在“破烂地儿”的位置还很不显眼——恰好位于一座大基督教堂的背后。

  如果沿着著名的摄政街向北给BBC照个相,她的脸总会被这个教堂挡上。而BBC主页“站长”心也很宽,在介绍总部大楼的页面上放上的大图中,BBC整个被教堂遮住大半个脸,本该留给自己的光线被吃掉许多,完全不似我们站在东三环边上的央视大楼那样阳刚威猛。

  比起新地理位置上的风水不好,BBC的舆论环境似乎更没顺调过,各种各样的批评甚至批判每日相伴,似柴米油盐一般必不可少。

  拿乔迁新址来说,员工们在原址开party庆祝,结果被《镜报》曝出这些包含了制片人、记者等的欢庆者们,竟然播放着“Jim'll fix it”这个儿童节目的主题曲——要知道这正是BBC历史上最大的娈童性丑闻主角吉米·萨维尔(Jimmy Saville)主持的节目,而且庆祝地点被指距离萨维尔当年实施性侵的地方不远。

  对《镜报》的这篇报道,BBC选择了沉默,还好事情很快就过去了,毕竟萨维尔事件的报道最高潮已经过去,BBC也已经为此付出了总裁换人的代价。可当大伙都进驻了崭新的大楼,一切都运转起来后,麻烦又来了,而且是来自于你绝想不到的直播间透明玻璃。

  透明玻璃麻烦多

  原来,由于新大楼直播间背景是透明玻璃,可视范围比原先大得多,观众可以对后面开阔工作平台一览无余(这么设计据称是为了增加即时感和真实感,我们的《新闻联播》背景也是这样的,只是可视范围非常有限罢了)。

  于是BBC内部制定规则,要求大家不能随意走动,大笑等夸张的肢体动作一律禁止,以免在世界人民面前出丑。

  BBC的员工自嘲就此变成了“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但麻烦的是,4月初,一名BBC“大熊猫”身体不适,紧急叫来了医务人员,但保安认为医务人员的着装太显眼(英国的医务人员都身着带有黄色荧光条的衣服)会干扰直播背景,硬是没让进去。三周之后,同样的事情重演,安保人员最后是让不舒服的员工“硬挺着”走到背景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再接受治疗。

  事情被曝光后,英国的全国记者联合会表示愤怒,原因可想而知——万一“某只大熊猫”因为BBC的面子问题,很可能就耽搁了那几秒钟的抢救时间而发生严重后果,这岂不是对员工健康的潜在威胁?

  英国几家主流媒体对此次的“透明玻璃”事件进行了集体声讨,还不断挖出更细的细节来让BBC引以为豪的透明直播难堪。

  比如,《卫报》就说,BBC内部有人反映,为了防止记者、编辑们扰乱背景,会有人偷偷躲在柱子后面戴着耳机,提醒谁谁你入镜了,谁谁你站到那边去。这还真勾起了我的兴致,每次看BBC直播时都像玩“找不同”游戏那样,聚精会神地寻找那个躲在柱子后头的人。

  撒切尔夫人“葬礼风波”

  也许是媒体同行看到BBC乔迁,心里颇为不爽,因此集体拿新楼的这些花边来嘲弄,显得有些没事找事。但4月8日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后,BBC在报道上不断出错,这下其他那些吃不着皇粮的同行开始义正词严地讨伐BBC了。

  先是BBC字幕出错,把单词中风(stroke)打成了罢工(strike),还没有及时更正。如此肃穆的报道气氛中,作为英国传媒老大的BBC竟然让撒切尔夫人因为“罢工”而去世,实在让人错愕。

  更糟糕的还在后头,一项BBC已投入了一亿英镑(合近10亿元人民币)的数字化改造计划,正是因为撒切尔夫人葬礼报道缺陷曝光而被叫停。

  这是一项2008年批准的数字化媒体计划,简称DMI,目的实际是想省钱,因为通过把海量的录像带数字化后,BBC的编辑和制作效率就会大幅提高。但投资如此巨大的项目执行起来不断出问题,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撒切尔夫人葬礼报道成了一个爆点。

  原来事后曝出,BBC当时紧急需要这位前首相的一些过往录像,但却无法从DMI计划建立的数据库中找到,情急之下只得去郊外的原始母带库找,又打的又坐地铁终于把录像带送回了总部。

  后来BBC的管理委员会设置的监管人写信,要求调查DMI的实际花销和效果,把此事越捅越大,直至新总裁托尼·豪尔宣布中止DMI计划。

  事件让BBC更尴尬,她用纳税人交的电视许可费(只要在英国买电视就要交这个钱,用来支持BBC),就搞出了这么个玩意儿!而负责此事的技术主管林伍德(后被停职)却拿着一年28万英镑的年薪外带奖金悠哉悠哉,这怎么能让经济紧缩下勒紧裤腰带的老百姓不怒气冲天呢?

  但考虑到BBC“坚决”中止了此计划,且其恶劣性,毕竟不如萨维尔娈童案那么严重,BBC算是度过了2013年的一个大劫。6月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还亲自来BBC总部为新大楼揭幕。

  女王来了,大家都活跃起来,再不是在透明大玻璃后面安分守己的“大熊猫”了,女王所到之处人满为患,热闹得如同派对现场,此时不起身活动一下肢体,不欢呼一下,反而显得不正常。尽管这么一大群人以女王为中心集体闯进了镜头,但没有比这个更适合做现场直播的英国本地新闻了。

  不过,BBC同仁欢乐之后没多久,各种声讨又接踵而来。例如,其网络主页上的指针钟表总是显示不准,观众要求干脆取消掉;BBC意图扩大地方报道内容,则被认为是在抢地方媒体的饭碗,如同“街头恶棍”一般;甚至《太阳报》揭露BBC新楼的厕所下水道比伦敦的排污管道位置还低,结果经常导致堵塞并引发反胃的恶臭——诸如此类,绵绵不绝。

  但BBC还是那个BBC,成立70年来,她就一直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她的麻烦总很多,她的糗事总有一箩筐。在骂声中,她茁壮成长;在声讨中,她却还总能屹立不倒。(李晓明)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