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垄断触角伸向跨国药企 60家中外药企被查
六十家中外药企被查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4日报道】题:中国就成本及价格操纵问题调查制药企业
在外国企业因可能存在的价格操纵问题而承受来自北京的压力之际,中国最高经济规划部门正在调查制药企业的成本和定价机制,调查对象包括葛兰素史克公司和默克公司的业务部门。
此前,中国还对奶粉进行了一次独立调查。调查已导致奶粉降价。
根据国家发改委本月2日发布的一份声明,该机构正在调查多家中外药企的生产成本和定价机制。
国家发改委将就成本问题调查27家企业,就定价问题调查33家企业。国家发改委称,此次调查旨在了解这些企业内部的成本及定价情况,同时也是为了及时调整药品价格。
除葛兰素史克公司和默克公司外,正接受调查的外国企业包括安斯泰来公司、伯林格·英格尔海姆公司、百特国际有限公司和弗雷泽纽斯股份公司等企业。
国家发改委说,来自该机构的一个调查小组将在7月至10月之间走访调查涉及到的相关企业。
一位熟悉相关情况的业内消息人士说,此次调查的重点似乎是“转移定价”。“转移定价”是—种确定成本如何在大型企业业务部门之间分配的—种定价策略。北京还计划分析外企在中国及其他市场所售产品价格的差异。
跨国药企感受寒意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4日报道】题:中国药品审查让制药集团感到寒意
经过过去10年的火热发展,中国政府本周决定对医药行业进行调查,这让在该国扩张的跨国制药集团感到阵阵寒意。
地方企业高管强调说,这是国家发改委一系列审查的一部分,该委员会对所有政府提供补贴的专利药品和普通药品设置了价格“上限”。
但一些人警告说,此举是加强管制的信号,预示着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价格削减。
一位制药行业的咨询顾问说:“我们知道新国家卫计委主任上台后价格受到审查。大家都预计到了这一点,但这次审查似乎比预想的要更全面,来得更早。”
花旗银行在1月份的分析报告中说,自2011年3月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治疗不同疾病的各种药品已经经历了5轮降价,平均幅度为15%-20%。花旗预测,价格过高的药品和进口药品将成为未来降价的重点。
药品降价大势所趋中国众多的老龄化人口、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医疗保障的承诺让中国在许多西方制药企业眼中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市场,这甚至发生在全球衰退之前。
IMS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从全球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
许多公司(包括诺和诺德公司、诺华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都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对生产和研发进行授资。许多企业还在中国开展临床实验。
另外,销售额的增长也成为制药企业扩张的推动因素。相对富有的中产阶级人数越来越多,这让中国成为创新药物具有吸引力的市场,比如那些治疗癌症的药物,它们的价格与西方持平,甚至超过西方水平。
而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在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政府发布了“基本药物目录”,在这份不断扩大的名单中,所有药品完全受到政府补贴,而对于其他药品,患者只承担部分费用。
国家支持的医保系统让药品销量更高,但价格也更低。
德勤中国的安格斯·科尔说:“降价是全球的一个普遍趋势。中国的这种趋势更明显,有时降价来得更快。这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需求。”
反垄断手段更成熟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4日文章】题:中国的反垄断:更成熟更大胆
中国的首部反垄断法面世还不足五年。但是,和很多蹒跚学步的孩童一样,它也以一种有力的方式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本周,在中国监管机构对奶粉市场中可能存在的反竞争性质的行为展开一项调查后,达能和雀巢都同意降低在中国销售的婴儿配方奶粉价格。
周四,一项针对药品行业成本价的调查似乎已经将一系列跨国企业卷入其中,包括英国的葛兰素史克公司。
调查活动对这两种生活消费品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这一点可能会令投资者稍感宽慰。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对跨国企业发动更猛烈的反垄断攻势的开端。反垄断法面世之初,监管的重点是企业并购。但是,监管市场行为的两个机构也在稳步成长。国家发改委以供应商/经销商的价格管理条例和同业联盟的管理条例为武器,已经将调查范围从国内药品企业和方便面生产商拓展到跨国企业——1月份对液晶显示器屏幕(LCD)制造商的严厉罚款即可见一斑。为中国市场发展潜力激动万分的外国企业应当对即将到来的“成长的烦恼”有所警惕了。
(未经《参考消息》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