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政坛“奇观”:民主派不愿意谈“民主”
在埃及发生“尼罗河革命”的两年多时间里,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先生始终活跃在前台,并穿梭于各派势力间。在波谲云诡的开罗政坛上,这位著名“海归”的表现似应获最佳男配角奖。
两年前,在穆巴拉克下台、军队接管政权之后,被认为是世俗民主派的巴拉迪没少抨击军方揽权,并多次显露出竞选总统之意;当军方向穆兄会候选人穆尔西移交权力后,他将攻击矛头转向民选政府;今年7月3日,在穆尔西被军方废黜后,巴拉迪迅即表态,支持军方这种“不太民主”的行动,并在谋求过渡政府总理未果的情况下,担任了安慰性质的副总统一职;谁料仅过一个多月,在“8·14”军警强力清场之后,他又以“抗议清场”为由辞职,第一时间同军方及过渡政府划清界限,试图撇清流血事件的责任。
巴拉迪如此“反复”的缘由,从浅了说,由于他长期在欧美工作,其国内民意基础浅薄,但正因如此,反给了他在立场上“闪转腾挪”的空间。往深了说,“反复”的背后则是埃及政坛的一大“奇观”:民主派不太愿意谈“民主”,宗教政治力量却可以借“民主”上位。以巴拉迪和过渡政府总理贝卜维拉为代表的世俗民主派,用“数人头”的方式难敌树大根深的穆兄会,因此或似前者那样多次改换门庭,意图政坛高位;或似后者那般依靠军方武力,维持政府运转。
巴拉迪们的无奈,正是埃及世俗民主派的无奈。他们是这个国家政商精英、城市中产阶层的代表,但也是这个国家的少数派,他们难以用选票说话。如今在埃及政坛能说了算的,只有穆兄会和军方两大主角,前者与世俗民主派理念相左,双方颇有几分“汉贼不两立”的态势;至于军方,双方在对穆兄会的问题上观点相近,但军方处事方式,又让一些世俗民主派人士很不“适应”。
因此,世俗民主派的无奈,也是埃及社会的无奈。当前,这个国家正进一步滑向“非此即彼”的深渊,亟需一支能在穆兄会与军方间左右斡旋、起码可以作为缓冲的力量。很可惜,世俗民主派显然已无能为力,而宗教力量萨拉菲派光明党也似无此愿。埃及或许真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