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白宫再次拉响“关门”警报 两党财政分歧严重

2013年09月25日 11:1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近日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再次在预算、医改等重大议题上撞车。国会如果不能弥合分歧,在10月1日前批准新财年的临时拨款议案,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将要关门;如果在10月15日前后不上调16.7万亿美元公共债务上限,美国则将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两党财政分歧严重

  自从2011年共和党重新夺回国会众议院主导权之后,共和党希望美国财政基调从“花钱”转向“省钱”,以解决美国所面临的中长期债务问题。而奥巴马总统所属的民主党政府则希望延续宽松财政政策基调,以确保在短期内帮助降低失业率并提振经济增长。

  此次美国两党财政交锋至少有三个分歧点:首先,联邦政府的2014财年即将从10月1日开始,如果国会不能在此之前批准预算,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将要关门。

  其次,医改是奥巴马执政第一任期中最重要的政绩,但这一改革遭到共和党极力反对。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在20日投票通过的临时拨款议案中,禁止给奥巴马医改项目拨款,白宫和民主党掌握的参议院对此强烈反对。

  第三,负责通过发行债券来给美国政府融资的美国财政部已经迫近16.7万亿美元的公共债务发债上限,如果国会不调高这一上限,美国国债可能面临违约风险。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多次敦促国会必须在10月15日前后上调公共债务上限。而共和党人希望将调高公共债务上限与实施奥巴马医改延期一年等内容相捆绑。

  债务上限与临时拨款

  在1917年之前,美国财政部发行每一笔国债均需得到国会批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方便美国财政部发债,1917年美国国会设立了公共债务上限机制,即国会一次性批准财政部一定额度的发债指标,财政部可以在不超过该上限前提下,自行掌握发债节奏。

  调高公共债务上限相当于国会为财政部发行国债设置了一个需要不定期审批额度的“弹簧门”,也成为反对党要求总统进行财政改革的筹码。2011年共和党利用调高债务上限的时机要求奥巴马政府大幅削减开支,双方进行长期博弈,造成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并导致标准普尔历史上首次下调美国3A级主权信用评级。

  奥巴马强调,历史上美国的公共债务上限已经调高超过100次,共和党不应以此来要挟。但众议院议长博纳则表示,在里根、老布什、克林顿等总统任内,调高公共债务上限都曾与政府削减赤字的谈判相捆绑。

  如果在新财年开始前,白宫提出的联邦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未获得国会批准,国会将批准为期数月或数周的临时拨款议案,以维持政府短期运营,同时给两党的协商赢得时间。

  众议院共和党人20日通过一个为期两个半月的临时拨款议案,让白宫有经费运行至12月15日。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24日表示,他倾向于参议院通过一个为期一个半月的临时拨款议案,让白宫有经费运行至11月15日。预计参议院将在近日就临时拨款议案举行投票。

  根据美国立法程序,在年度财政预算没有获批的条件下,参众两院必须通过完全相同版本的临时拨款议案并送交奥巴马签署生效,方可保证联邦政府免除关门危机。

  白宫关门与债务违约

  白宫关门在美国并非新鲜事。近三十多年来,有十余个年份美国联邦政府都因为两党预算争斗而出现或长或短的关门现象。在克林顿总统执政的1995年11月和12月,白宫被迫两次关门,其中第二次关门近一个月,美国大量民众因此怪罪共和党,这成为助力克林顿连任的东风。此后,美国两党都将白宫关门视为“红线”。博纳已经多次强调,共和党不愿因为财政交锋导致白宫关门。

  美国国会研究所的数据显示,1995年12月至1996年1月初的白宫关门给美国造成了超过1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28.4万非核心政府部门职员停工,部分公共服务被迫延期或取消。

  如果国会不在10月1日前批准新财年的临时拨款议案,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将要关门,例如美国国家公园将会关闭,美国人申领护照等公共服务也将受到影响,但是总统核心团队、国会、军队、边防、公共安全等核心部门的运营不会受此冲击。

  美国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24日在国会作证时说,和白宫关门相比,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的外溢影响将更大,可能会造成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上升和股市承压,国际投资者将质疑美国的财政信誉,美国企业招聘新雇员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银行发放新贷款的意愿将下滑,美国民众的日常消费将趋向谨慎。(记者蒋旭峰)

【编辑:董煜坤】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