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为反制美国监控全球 巴西打造本土数据库

2013年09月27日 10:4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核心阅读

  “棱镜门”事件的发酵,已开始改变全球网络安全管理格局。巴西国会目前正在审议一项法案,要求所有在巴西境内运作的企业,必须将有关巴西人的数据存储在巴西,而通常这些公司大多将数据存在美国、欧洲等外部的服务器上。有分析认为,如果该法案获得通过,包括谷歌、脸谱等“靠数据生存”的企业,无疑会更多依靠巴西方面提供互联网安全保护,同时也必然会受到巴西相关部门的监管。美国ABC新闻网引述美国智库新美国基金会开放科技中心主管梅拉斯的话说:“国家隐私主权将成为全球各地日益受重视的议题,而这只是全球反弹的开始,未来数月情况将更为严峻。”

  巴西拟出台法案将数据存储在国内

  近几个月来,巴西媒体接连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巴西监控的情报。巴西境内公民邮件及电话不仅受到监控,甚至连巴西总统罗塞夫浏览的网页也被侵入。

  巴西国会目前正在审议一项法案,要求所有在巴西境内运作的企业,必须将有关巴西人的数据存储在巴西。而通常这些公司大多将数据存在美国、欧洲等外部的服务器上。巴西此举可谓“一箭双雕”,一是为了摆脱美方的监控,确保巴西互联网的安全;二是以此来带动巴西的互联网及其储存技术的发展。巴西本土硬件制造商Datacom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卡洛斯认为,“应用本国研发的技术,能更好地保证通信安全”。

  除加强与本土通信硬件制造商的沟通外,巴西政府还承诺加大对本土产品的支持力度。目前巴西政府正在考虑一项计划,即强制所有的电话公司使用本地制造的设备在其境内开展业务,预计3—5年内巴西将达到相关的技术水准以实施这一计划。据了解,目前已有巴西制造商向巴西国有电信公司等提供部分网络服务,其中包括为政府机构、私营公司及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等。巴西利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戴维·弗莱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造本土数据库无疑将给巴西互联网、数据储存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巨大机遇。

  此外,为避免美方的监控,巴西邮政计划明年提供加密的电子邮件服务,作为Gmail和雅虎的替代品。此前,斯诺登曾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与这些高科技巨头间有信息交换协议。

  发展中国家需发展自身网络技术

  有业界人士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巴西不再选择外国网络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如思科、华为等公司的产品。巴西政府不会要求更换外国设备供应商,但会要求所有的政府及国营公司必须购买在巴西本土生产的网络设备。目前巴西大部分的网络需要经由美国,所以巴西政府打算铺设直接通往欧洲并连接其他南美国家的海底电缆,以摆脱美国对巴西等拉美国家的互联网监控。巴西还将通过联合国推动制定硬件和软件隐私安全的“国际规则”。

  事实上,巴西在此问题上并不是个例。欧盟已明确表示,有意推动云计算行业的发展,以便绕过美国的服务器,避开受美国监控的可能。有分析指出,如果巴西实现了互联网数据存储的本土化,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美国硅谷的大批高科技公司可能因此而损失惨重。以巴西为例,目前巴西用户数在“脸谱”占第三位,在“推特”及“YouTube”视频网站占第二位。

  美国智库新美国基金会在8月份的一份报告中预测,此次斯诺登事件会导致其他国家在美国的远程数据存储量锐减,至2016年损失可达350亿美元。美国高德纳公司2012年发布的报告预计,今年云服务市场营收为1310亿美元。斯诺登事件的影响波及到其中的20%—30%。

  到2016年,全球云计算行业营收预计将达到2070亿美元。这是一块非常诱人的“蛋糕”。弗莱舍对本报记者表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发展自身的网络技术,这有利于全球信息流动的平衡,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互联网博弈深刻影响国际政治

  美国智库新美国基金会开放技术研究所主任萨沙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巴西政府对互联网进行强制地区性管控将使巴西民众无法使用流行的应用软件和服务,并危及互联网行业的开放性。

  有分析认为,“棱镜门”事件对互联网技术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尽管美国仍将是这一领域技术发展的引领者,但未来各国势必会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投入和安全建设,互联网领域的这场博弈将深刻影响国际政治。

  目前,也有一些专家对巴西此举表示担心。有互联网技术人士认为,此举可能会造成标准与协议的不同,使巴西互联网变得更加“孤立”。尤其是在相关技术与软件的通行标准方面,如不能与国际规范相通,势必造成成本上升,并直接影响创新。(记者 王海林 丁 刚)

【编辑:董煜坤】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