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政府已关闭六天 众议院批准给停工雇员补薪

2013年10月07日 05:24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 “美联邦政府‘关门’”追踪

  综合新华社电 由共和党掌控的美国国会众议院5日投票通过议案,在政府停摆结束之后,将给约80万被迫停工的联邦政府雇员补发薪水。

  白宫支持补薪议案

  这一议案得到美国两党议员支持,以407票赞成、无人反对的结果通过。议案还需由民主党掌控的参议院批准并经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签字方可成为法律。白宫已经表示支持这一议案。

  由于民主、共和两党尚未解决新财年的预算分歧,美国17年来首次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关门进入第六天。

  根据惯例,美国联邦政府停摆期间继续在岗工作的核心雇员要等到政府恢复正常运转后方可领取工资,被迫停工的非核心雇员的工资是否可以补发需由国会决定。1996年联邦政府停摆结束后,国会两院通过议案,同意给被迫停工的非核心雇员补发薪水。

  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克林顿曾于1995年11月中旬宣布取消参加在日本举行的APEC会议,改由时任副总统戈尔代劳,理由同样是要留在国内应对联邦政府关门一事。此外,奥巴马本人2010年也因推动医改法案和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两度推迟对印尼和澳大利亚的访问。

  航天局等受冲击最大

  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局的数据显示,这次联邦政府停摆期间,美国航天局、环境保护署、劳工部、内政部、财政部、能源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等部门所受冲击最大,被迫停工的雇员都超过各自总雇员人数的50%。

  美国两党仍在寻找解决财政僵局的途径。目前两党都在营造本党是问题解决者、对手是麻烦制造者的形象。民主党使用“道义牌”,奥巴马和民主党议员通过公开演讲,批评共和党不关心民生和阻挠弱势群体获得医疗保险。共和党主张“分割”解决方案,尽管知道参议院不会批准,众议院还是陆续批准了给退伍军人事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处、“儿童癌症研究”、联邦紧急措施署、低收入家庭的营养补助等部门或项目优先拨款,从而营造共和党人为民众争取利益的形象。

  ■ 进展

  美防长召回数十万休假员工

  哈格尔称“给军队发饷”法案为召回提供法律依据

  据新华社电 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5日宣布,即将“召回”大部分“赋闲在家”的国防部文职职员。这些职员几天前因联邦政府“关门”而被迫休无薪假,人数总计约35万。

  哈格尔说,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9月30日、即“关门”前一天,签署了一项名为“给军队发饷”的法案。在研究这项法案后,国防部认为,法案提供了“召回”休假职员的法律依据,大多数休假职员几天内就可以从各自部门的负责人处获得更多信息。

  “我预计通过这个方法能大大缓解文职职员休假(状况)。”哈格尔说,“但不是撤底消除。”

  由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未能就始于10月1日的联邦政府新财年预算决议达成共识,美国联邦政府陷入17年来首次关门风波。受其影响,国防部10月1日起对文职雇员实施强制无薪假,但现役军人的工作和薪酬未受影响。

  “给军队发饷”法案直接规定,全球范围内的美军作战部队和“活跃”的军事部队在政府关门期间仍可领到薪水。但国防部解读这份法案后认为,法案涵盖的发薪对象应当包括给作战部队提供后勤支援的文职部门,因此作出“召回”决定。

  ■ 观察

  “美国国内形势会更加紧张”

  专家称共和党应重点讨论财政政策,暂避医改问题

  目前,民主、共和两党各不相让,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多项民调显示,美国人对政府关门一事普遍不满,虽然归咎共和党的民众比例更高,但也有不少人将板子打在民主党身上。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3日发布的民调显示,目前约87%的美国人对华盛顿政治圈的做法不满。在“政府关门该怪谁”的问题上,约有44%的民众认为应责备共和党,35%的人怪罪奥巴马和民主党。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威廉·高尔斯顿认为,奥巴马医改是民主党要强势捍卫的成果,共和党应该将重心转向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讨论,这是协商解决危机的现实方法。

  此外,政府关门风波不仅引发民怨,还迫使奥巴马彻底取消亚洲之行,对美国外交产生影响。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朱利安·利泽利认为,奥巴马恐怕担心,在政府关门的当口选择离开华盛顿,共和党可能会借机指责其没有谈判诚意,竟在国家陷入危机时还选择出访。更重要的是,这场国内危机的形势未来数日还会更加紧张。

  (新华社供稿)

【编辑:程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