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中东事务“不配合” 沙特尝到大起大落滋味
原题:沙特不必计较一时得失
沙特18日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这一举动虽属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近几个月来,由于盟友美国在一系列中东事务上的“不配合”,让沙特尝到了大起大落的滋味,它有一腔无名火需要发泄。
几个月前,一系列事件让沙特非常舒坦。7月5日,埃及总统穆尔西被军方废黜,由于穆尔西一上台就与沙特对头伊朗改善关系,此举等于替沙特除去一个心腹之患。两天后,叙利亚反对派选举一位亲沙特人士担任“全国联盟”主席,这又让与卡塔尔争夺“后巴沙尔时代”领导权的沙特松了一口气。8月下旬,叙利亚化武袭击事件爆发,奥巴马被迫做出军事干预表态,这更让沙特喜不自禁,因为这是沙特一开始就盼望的结果。
然而好景不长,俄罗斯“化武换和平”计划给了奥巴马一个台阶,对叙动武顷刻泡汤。而针对埃及军事政变,美国碍于“民主”脸面不得不以暂缓军援的方式施以薄惩,但这样一来,为政变叫好而同时又是美国盟友的沙特却不免尴尬。最让沙特难以忍受的是,随着伊朗新总统当选,美国居然与伊朗互相示好,对伊制裁似乎也有了松动的可能。
两个多月里遭遇四个始料未及,沙特未免恼怒,但这样的始料不及却不乏先例。本世纪初,小布什在“9·11”之后发动伊拉克战争,沙特表面不予支持,暗中却大力配合。战争前夕,美军驻沙特空军基地“苏丹王子基地”的兵力增加至10000人,使基地成为美军空袭伊拉克的指挥中心。未料战争结束之后,伊拉克却成了伊朗的盟友。叙利亚危机爆发后,沙特与卡塔尔等国极力鼓吹“利比亚模式”,却不料美国根本不想陷入叙利亚战争泥潭。
沙特屡屡判断失误与其盟友美国的中东政策的转变有很大关系。美国虽自命“全球领袖”,把武力作为核心“领导力”,但它也知道武力的局限,尤其在阿、伊两场消耗战之后更不愿轻易动武。沙特以地区大国自况,中东变局发生后,沙特亲率大军镇压了巴林抗议,又说动西方制造了“利比亚模式”,加上它并未像美国那样真正经历战争,所以对武力情有独钟,总以为在美国尖端武器之下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沙特直到现在还认为巴沙尔不倒是因为奥巴马没有听从自己建议、在去年冬天向反对派提供重武器。它似乎根本没有想过,如果问题真的这样简单,美国为何不早动手呢?
迷信武力,这是沙特在叙利亚和伊朗问题上陷入的误区。沙特希望用武力更迭叙利亚政权,更向美国建议“斩断蛇头”,即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空袭,并在私下盼望以色列袭击伊朗,似乎这样一来伊朗的地区竞争力就不复存在了。但沙特似乎忽略了一点:伊朗的崛起并非主要靠谋取核能力,而是高举“伊斯兰革命”大旗,与本地区美国的阿拉伯盟国拉开距离。所以,一方面,伊朗声称自己发展核能力是“伊斯兰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把中东变局后伊斯兰政权上台说成是“伊斯兰革命”的成果。以目前的伊核谈判为例,如果谈成功,伊朗可以声称“伊斯兰革命”成果得到了包括西方在内的国际社会承认;如果谈不成,伊朗可以说西方对伊斯兰文明的偏见根深蒂固。
伊朗高举“伊斯兰大旗”这一尝试可以为沙特开辟一条新思路。这次席卷阿拉伯世界的中东变局,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是如何复兴曾经灿烂的伊斯兰文明体系。而以“民主”、“自由”理念为先导的“阿拉伯之春”,结果却使一大批伊斯兰政党上台执政,清楚不过地证明了伊斯兰文化在中东的生命力。而若论复兴伊斯兰文明,则沙特比伊朗更具优势。沙特是逊尼派穆斯林国家,逊尼派在13亿穆斯林人口中占了85%,而伊朗则属少数派什叶派国家。沙特拥有世界一流的伊斯兰研究机构,穆斯林圣地麦加也在沙特。沙特虽与美国结盟,同时也与非西方集团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沙特因石油储量世界第一而拥有巨大财富,是海湾富国俱乐部“海合会”的盟主,而财大气粗也帮它取代埃及成了阿盟事实上的盟主。所有这一切都是伊朗不具备的。
由此可见,沙特能在复兴伊斯兰文明体系进程中较伊朗有更大作为。而更为理想的是,两国最终能够携手创建一个崭新的伊斯兰文明、为多极化世界做出历史性贡献。因此对沙特而言,倘能着眼千秋伟业,似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唐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