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沙特盟友关系根基松动 或到“分手”边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沙特一直是美国在中东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战略地位不输埃及。然而,2011年以来的种种摩擦,似乎正将这对曾经的亲密盟友推向“分手”的边缘。10月18日,沙特拒绝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如果这只是沙特在向美国“闹情绪”,那么,发生在两国之间的一系列摩擦,才是可能导致美沙“分手”的真正原因。
过去几十年间,美国与沙特之间牢固的盟友关系,建立在沙特为美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石油、美国则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的框架上。但近两年来,这两个战略根基都已经开始松动。
从美国方面来看,由于在页岩气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将大大降低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左右,美国基本上可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这意味着海湾产油大国对于美国的战略重要性也将随之下降。到时候,美国就可以摆脱某些牵制,重新确定其与中东石油大国的关系,比如与伊朗修好。
沙特意识到其手上的石油“王牌”正逐渐失去对美国的吸引力与牵制力,看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
其实,在“阿拉伯之春”爆发3年来,沙特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危险”。
2011年年初,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等阿拉伯国家先后爆发反独裁、反专制的民众运动。作为当前仍在实行高度集权的少数君主制国家之一,沙特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统治,打压一切可能动摇其政权稳定的危险因素。但在“阿拉伯之春”中,美国扮演的是一个积极推动者的角色,并间接促使革命浪潮刮到了沙特。虽然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很快用“胡萝卜与大棒”平息了国内的“反抗”,但沙特对美国的推波助澜行为一直耿耿于怀。之后,沙特出兵镇压巴林反政府浪潮的举动,未获支持反遭美国批评,也引发了沙特对奥巴马政府的极大不满。
真正让沙特王室感到寒心的,是美国对待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的所作所为。虽然局势发展证明奥巴马政府2011年放弃穆巴拉克是明智之举,但美国对30余年的老盟友见死不救、落井下石的举动,令沙特高层惊恐地想到:自己可能也会面临被抛弃的命运。
叙利亚危机再次重挫了美国与沙特的互信。沙特一心想充当终结巴沙尔政权的推手,不仅出面拉拢多国组建了“反巴沙尔联盟”,更出钱出力武装叙利亚反对派。但奥巴马却迟迟不愿对叙利亚采取实质行动。在今年9月与俄罗斯达成“以化武换和平”的协议后,奥巴马突然宣布搁置军事打击叙利亚的计划,这更令沙特感到沮丧和愤懑。
如果说美国与沙特在埃及和叙利亚问题上只是有分歧,真正让沙特燃起怒火的,则是美国眼下正积极推动与伊朗修好。
自1979年伊朗建立什叶派伊斯兰政权以来,中东地区便逐步形成了两大阵营——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国家阵营,包括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国家阵营,包括埃及、海湾六国、约旦、也门和北非阿拉伯国家。30余年来,伊朗与沙特操控这两大国家阵营展开了中东控制权的激烈博弈。而美国承诺向沙特提供的安全保障,即是防止伊朗在任何时候攻击沙特,这也被沙特视为国家核心利益。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逊尼派政权对邻国伊朗起到了有力的制衡作用;但萨达姆倒台后,什叶派上台,伊拉克倒向了伊朗。此时,美国只得加强与地区经济政治大国沙特的合作,联手制衡伊朗,防止其制造出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内贾德执政伊朗的8年时间里,美沙两国目标一致,合作亲密无间。
但今年8月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上台后,美伊两国开始频频释放积极信号,寻求开启美伊关系正常化的“建设性接触”。美伊两国推动缓和关系的进展,大大超出了沙特高层的预料,并令沙特坐立不安。沙特意识到不能任其发展下去,必须做点什么。于是,数位重量级的亲王频频向美国喊话,扬言沙特要疏远美国,不再扮演“从属者”的角色,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事关自身安全的地区大事。
为了安抚沙特,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本月初匆匆抵达利雅得,展开“修补友谊”之旅。
沙特高层对美国政府有如此多的不满,是否就意味着沙特与美国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盟友会一步步走向“分手”呢?那倒未必。正如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在一份最新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沙特威胁降低与美国政治和安全合作层次的说法是空洞的,因为在当今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像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准备填补华盛顿和利雅得断绝关系后产生的空白。沙特的选择很有限,因为它没有能力自己解决战略威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