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伊朗核问题要彻底解决 仍面临严峻挑战
全球近日聚焦伊核问题日内瓦协议,十年来,伊核问题作为全球最敏感的两大核问题之一,一直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如今,总算有了一定结果。这是否意味着伊核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美伊能实现关系正常化吗?本报就此采访了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马晓霖。
1
美国:急!急着建功
北京晚报:日内瓦协议有何意义?美国媒体称,奥巴马得到了30多年来的第一个机会,可以在中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这是一条什么路线?
马晓霖:虽然只是第一步,但却是伊核危机发酵近10年、“6+1”谈判机制产生7年以来的第一次重要突破,初步实现伊朗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互信,也是双方互有需求,各有妥协,才取得的成果。
奥巴马还有两年多时间结束任期,要想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伊核危机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因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实现战略再平衡是长期的战略目标,中东地区的巴以冲突、叙利亚问题、埃及局势等,又过于复杂,很难完全把控。而在美伊关系方面,在以伊朗为焦点的核不扩散方面,奥巴马是很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如果这样,将打破美伊交恶30多年来的禁忌,帮助奥巴马在中东留下一份不错的外交遗产,为民主党明年赢得中期选举和将来争夺白宫,奠定基础。
从三轮谈判前奥巴马不断向伊朗示好,急于要建立战略互信、实现和解的姿态,都能看出他愿意改变美国过去长期敌视伊朗的立场,愿意尊重伊朗的政治制度及和平利用核能源的权利,这些主动姿态才使得伊朗愿意作出核透明化的重要让步。奥巴马急于要建功立业,这个突破点找得不错。
2
伊朗:难!经济艰难
北京晚报:欧盟宣布下月起,将解除对伊朗的部分制裁,美国也承诺将“松绑”,这对伊朗国内的民生会有何影响?
马晓霖:欧盟要看美国的脸色下棋。伊朗既然作出让步,欧盟必须要跟美国一样,要对伊朗投桃报李,没有这个回报,就不能指望伊朗在半年内履行相关义务,也不能指望下一轮谈判取得更多突破。无论美国还是欧盟,放缓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都将有助于伊朗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伊朗在核问题上作出让步的最大需求,也是改善被外部制裁严重伤害的国内经济和民生。
30多年的经济制裁已让伊朗异常艰难,尤其近几年,联合国发起的经济制裁特别是石油和金融制裁,已严重危害伊朗的经济命脉,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民众不满情绪日益严重。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温和派代表人物鲁哈尼得以在大选中上台,而其使命之一就是改善同外部关系,打破西方对伊朗的经济封锁。以弃核换取外部制裁,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伊朗民心所向。
3
以色列:忧!忧虑重重
北京晚报:以色列批评日内瓦协议是“历史性错误”,以方不受协议束缚,以方为何反应如此之大?
马晓霖:伊朗长期不承认以色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中东存在,对以安全构成战略威胁。前总统内贾德不仅公开说要“抹掉以色列”,还否认“犹太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实;最近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甚至说以色列人“不配被称为人类”。种种类似言辞使得以色列人忧虑重重,有随时灭国重新流散的危机感,因此对伊朗试图获得核武器极其担忧。
以色列担心伊朗拥有核武器后不仅可能直接威胁自身安全,而且会刺激周边阿拉伯国家也发展核武器,导致以色列独家拥核的垄断优势,逆转为被伊朗和阿拉伯世界核弹包围的绝对劣势。因此,以坚决反对达成这种所谓不牢靠的、虚假的协议,认为会给伊朗悄悄发展核武器提供保护伞。以色列不愿化解伊核危机,现实的好处是,可以逃避同巴勒斯坦之间“以土地换和平”的谈判,让自己摆脱舆论和道义上的压力。
4
美伊:探!接着试探
北京晚报:未来美伊关系能趋向缓和吗?美以关系会疏远吗?
马晓霖:对美伊关系来说是良好的开局,是双方建立战略互信的第一步,有可能推动伊朗进一步开放核设施,换得美国更多信任,导致进一步对伊朗“松绑”。但从长远来讲,美伊存在结构性矛盾,各自国内强硬和顽固势力力量强大,不会轻易支持两国关系彻底正常化。所以,很难指望美伊关系在未来两三年能快速实现正常化,双方在相互试探的道路上还要大费周章。
这次突破对美以关系冲击不小,以色列感到被美国抛弃,伤害了双方的相互信任。美国肯定不会与以色列疏远,它只是想在中东地区实现更多的平衡。美国的亲以色列阵营肯定不满,将利用党派之争或中期选举,施加压力,希望维护跟以色列的战略盟友关系。
5
未来:悬!挑战很大
北京晚报:伊朗核问题要彻底解决还面临哪些挑战?
马晓霖:伊朗可能还要进一步开放核设施,让国际原子能机构随时随地检查,停止生产离心机,使核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保持在让外界放心的水平。同时,伊朗正常、合理的核能源需求必须得到保障,经济贸易封锁必须彻底解除,还有,将来还要获得美国的安全承诺,甚至承诺双边关系正常化。实现这些远大目标,挑战会比较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