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防空识别区里的较量:俄战机曾被美礼送出境
(Air Defence Identification Zone):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通常情况下,以该国的战略预警机和预警雷达所能覆盖的最远端作为“防空识别区”的界限,它比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要大得多,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一般来说,设置“防空识别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国籍不明的飞机侵犯主权国领空,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机不要误入或闯入主权国领空。
防空识别区并非“新生事物”,其诞生时间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至今,全球范围内已经有20多个国家建立防空识别区,对国防安全起到了有效的预警作用。
就设防空识别区的区域而言,国际上没有统一规定,主要看自身需求和能力。目前,尽管在划定规范上仍没有统一标准,但各国划定“防空识别区”已得到多数国家的默认和遵守。
识别区的前世今生
防空识别区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提出,并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防空识别区——北美防空识别区。
缘起:
美国二战时应对法西斯
防空识别区诞生背景可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针对法西斯集团的威胁,于1940年开始加强对其沿海空域的防御和控制,并提出“沿海岸线建立对空监视网”的设想。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强化对沿海空域控制和预警的重要性。
随着美苏对峙的加剧,前苏联的战略轰炸机对整个北美大陆的威胁与日俱增。尤其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迅速进入战备状态,为有效调动美军各防御单位的协作能力,快速建立和发展一整套完整的空防命令控制体系,开始正式标注“防空识别区”。
扩展:
囊括北美东太平洋地区
自1950年起,美国颁布法规,宣布在其领海以外数百公里的若干点连线之内建立“防空识别区”,“一切飞往美国的外国航空器,在进入防空识别区时,须提出飞行计划并随时不断报告所处的位置”。
美国不仅仅在本土部署了相关雷达网络,又与加拿大达成协议,在加拿大北部建立起雷达预警区。最终,一套完整的空防体系在北美大陆的东南、北部及西边建立起来。但1971年10月26日,一架古巴飞机在完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降落在新奥尔良州。为堵上这个“漏洞”,一些国会议员强烈要求空军在所有沿海空域设立防空识别区。
后来由于洲际导弹技术的发展和前苏联的解体,北美防空识别区的地位逐步下降,但“9·11”事件的发生,防空识别区再次得到重视。
目前,美国拥有北美防空识别区、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夏威夷防空识别区、关岛防空识别区和在“9·11”袭击后建立的华盛顿特区防空识别区。
效仿:
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定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土耳其、韩国、缅甸、泰国和中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定了防空识别区。
日韩竞相建识别区
其实,中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在建立防空识别区一事上一向积极有加。
日本不断无理扩大
1945年,美国占领军当局就开始给日本划定防空识别区,最初的目的为监视苏联飞机。1969年,首次正式规定了日本周边空域“防空识别区”的范围和相关制度。目前,日本防空识别区距离中国浙江沿海仅有130公里,甚至中国台湾东海岸一侧和中国多处海洋油气田也被划入了日本的防空识别区。有分析人士认为,日本不断无理扩大防空识别区的做法,其实质是蚕食邻国的国际空域。
韩国欲向南方扩大
韩国防空识别区是朝鲜战争结束后划设的,由9个经纬度坐标连接构成。其划设防空识别区的北、西、东北边界线距其领空较远,南、东南边界线距其领空距离较近。韩国的北部是朝鲜,西部是中国,东北部的独岛(日方称竹岛)是与日本有争议的岛屿,这三个方向历来是韩国的防御重心。
为此,韩国划设防空识别区的北、西、东北边界线距其领空都比较远,最远达390公里,最近50公里。
韩国在确定防空识别区距领空的宽度时,考虑了现代作战飞机飞行速度快等因素,要求防空识别区应有利于地面和空中预警系统对飞行目标进行监控。
其防空识别区的远端边界线距其领空的距离都比较远,能保证对不明空情有效处置。
据韩媒11月29日报道,韩国总统府青瓦台、政府、执政的新世界党28日达成共识,一致认为韩国应将防空识别区南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