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今启动“国安会” 战略制衡中国倾向明显

2013年12月04日 10: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2月4日电 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定于4日启动,其新设的“国家安全保障局”首任局长谷内正太郎3日称,“国安会”是统筹日本外交及安全政策的“司令塔”。分析指出,日本此次新设国安局中,专门设立“中国•朝鲜”部门,其“国家安保战略”方案也充满了制衡中国色彩。

  日本“国安会”正式启动 可处理紧急及战略事务

  据介绍,日本新设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参照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日本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

  日本此前的最高安全事务是由9名内阁阁僚组成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处理。此番新设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将包括由首相安倍晋三任主席,常设由首相、内阁官房长官、外务大臣、防卫大臣组成的4人会议,以及增设“国家安全保障局”。

  由首相等人组成的4人会议将被赋予处理紧急事态和战略事务的权力,而“国家安全保障局”则是“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核心。

  据报道,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作为“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事务局,将以首相官邸为中心,负责制定中长期安全战略,并及时处理危机管理工作。日本前外务次官、内阁官房长官参事谷内正太郎出任局长

  “国家安全保障局”将设置“同盟国•友好国”以及“中国• 朝鲜”等6个部门,人员总计约60人,其中专门加入精通外国形势的军事专家等自卫队军官10多人。

  “国家安全保障局”的主要职责在于,将平日相关省厅收集的信息进行一体化分析、对应处理。

  日本专设与英美专线 局长演讲淡化与中韩关系

  据日本媒体此前报道,日本“国安会”启动后,将首先开通与美国和英国的“安全热线”,同时正寻求与印度、澳大利亚乃至韩国、俄罗斯搭建类似热线,在安全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

  报道称,“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办公室设有直接与美国和英国两国安保系统连接的专线。这种安排旨在让日方可以随时与负责外交和防卫政策的外国安保系统直接联系,以实现双方情报共享及紧急事态应对。

  此外,考虑到朝核问题、网络攻击等问题,安倍内阁认为有必要增强与更多国家的类似合作体制。而首先被纳入日本政府视野的是“友好国家”,包括法德澳印等。与日本有领土争端及历史问题争议的俄罗斯和韩国可能也在安倍内阁考虑的“安全热线网络”之内。

  但刚刚出任“国家安全保障局”第一任局长的谷内正太郎3日演讲时却就日本与中韩关系表示,对于围绕历史认识及领土问题与日本对立的中韩两国“还看不到化解的迹象”。他表示,今后“不会对中韩两国挑起事端,也不希望遭到挑衅,将耐心应对”。

  此前分析指出,日本国安局中“中国•朝鲜”部门的设立,已经“更加露骨和直白地显露了安倍对中国和朝鲜的对抗姿态”。

  日媒:日本“国家安保战略”制衡中国色彩明显

  评论指出,安倍晋三再次上任后,围绕“安保”话题一直动作不断,而日本政府作为外交和国家安保政策综合性方针而首次制定的“国家安保战略”最后方案,则“从前到后充满了强烈的制衡中国色彩”。

  日本共同社12月3日报道称,日本政府首次制定的“国家安保战略”最后方案,在10月下旬发布的概要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和空域的活动,提出“为维护和发展开放而稳定的海洋,日本将发挥主导性作用”。

  方案还明确提出“将在国境离岛的保护、管理和振兴上积极采取措施”。报道认为,该表述被认为是考虑到了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

  共同社指出,方案内容“更为强烈地打出了制衡中国的色彩”。在4日召开首次会议的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上,安倍和外相岸田文雄等将就该方案展开讨论,然后于13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

  针对日本推进制订国家安全保障政策,把中国和朝鲜视为“威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中方对日本公然渲染“中国威胁论”表示不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保持和发展适度、适当的防卫力量,是为了在国际地区安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中方发言人指出,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动向值得密切关注。日方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中国,到底打算干什么?如果非把中国当作对手,那是选错了对象,打错了算盘,没有出路。中方希望日方认真反省历史,正视现实,做有利于增进与邻国政治互信、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而不是动辄拿中国说事,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编辑:李夏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