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学者质疑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可操作性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6日发表一篇署名为赵琬仪的文章,该文综合多名专家学者的看法表示,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可操作性存有质疑。
文章说,中美就北京设东海空识区一事交锋显示出,尽管美国认真地想与中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但双方光是在空识区议题上就无法取得共识,令外界关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操作可能。
受访的中国境内外学者向本报表示,美国虽然态度有所软化,副总统拜登没有随日本政府起舞,强烈要求中国撤销空识区,但是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外发言各持一说,中美交流显然错过了一个好时机。
中方长远看
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新加坡学者再进一步对本报分析,中国设立空识区这一步棋下得高明,短期来说中方是获益一方,然而长远来看,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各国会质疑中国是否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尤其是中方曾暗示也会在南中国海设立空识区,这将为区域制造紧张与不安。
拜登本周一开始对日本、中国和韩国进行访问,此行目的原被解读是为了弥补美国总统奥巴马取消10月亚洲之行的缺憾,重申美国政府重视亚太的战略。然而,北京于11月23月日宣布设立东海空识区,引发中美、中日关系紧张,空识区意外地成了他此行的焦点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昨天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拜登访华本来是一个北京和华府共同推进中美关系的重要会晤。但是,“由于美国政府以多种方式,非常密集的坚决否定中国和其他主权国家一样的权力(设空识区)”,影响了访问的气氛。习近平和拜登在东海空识别区问题上,互相传达各自的立场,并没有向对方做出任何让步。
拜登从东京出发前曾表示将与中国领导人直接谈论空识区议题,但他前天抵达北京后并没有在记者面前谈及;他昨天对外发言也止于表达对空识区引起区域顾虑的关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态也明显软化,由促中方撤销防空区,改吁不要实质执行识别区内规定。此外,美国政府也建议美国航空公司考虑到旅客安全,向中国官方递交飞航计划书。
但同时时殷弘也指出,美国态度的转变,并没有改变一个事实,就是拜登和华府都坚决不承认中国东海空识区,拒绝中国有起码的战略空间,他认为美国偏袒日本的程度,从来没有这么严重。
另一方面,外界也关注拜登和习近平的私人交情在推进中美关系是否发挥了预期的作用。拜登在会见时赞赏习近平“坦率而有建设性”,并表示建立新关系极需要这个特质,反映出美方认真看待这位中国朋友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
受访的淡江大学美洲研究所专任教授陈一新对本报说,外交上所谓的“坦率”实际上就是指双方各表立场,没有交集,显示出对话没有取得多大成绩。
他认为,中美除了对反恐勉强维持一致的看法,在朝鲜半岛局势、伊核及叙利亚等议题上,都看不出双方能拿出诚意真正合作,可见新型大国关系缺少可操作性。
在东海空识区的争议后,外界下一步观察的是中国会不会在南中国海设立空识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防务与战略研究所所长陈思诚分析,北京设立空识区充满战略意义,外界更视之为习近平主导的一步棋。美国以及区域其他国家难免会高度警惕,关注中国会不会也在南中国海设立空识区。
时殷弘强调,在南中国海设立空识区是迟早的问题,这是中国的权利。不过,目前,中国不会两线作战,而且中国领导人正在强调周边外交,也实际上和东南亚国家共同努力维持南中国海局势的稳定和平,因此看不到中国短期内会宣布在这个区域划设空识区的迹象。
陈一新还指出,中国设立空识区并没有违犯国际法,之所以会引起各界的疑虑主要是因为中方一开始强硬地要求各国提交飞航计划,并指他国航空器若不配合或者拒不服从指令,中国的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他注意到,中方近日的发言已有调整,强调维护有关空域的飞行安全和秩序。他认为,日本迟早会在美国的影响下调整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