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伊朗或可助美终结中东战乱

2013年12月10日 09: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据参考消息12月10日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2月6日文章】题:在伊朗的帮助下,奥巴马可以终结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争(作者美国波士顿大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教授安德鲁·J·巴切维奇)

  吉米·卡特当年开始的事业,贝拉克·奥巴马正在终结。30多年前,美国开始了旨在使伊斯兰世界符合美国利益和期望的军事努力,华盛顿现在却正结束这种努力。

  回顾1980年,当时卡特提出了“卡特主义”,开始了美国的这种努力,他当时对随后可能发生的事情只有模糊的认识。然而,情势所迫--伊朗国王被推翻,苏联入侵阿富汗--他必须采取行动。更确切地说,这些事件引发的国内政治骚乱迫使卡特总统要采取行动,即便是装装样子。由此,美国开始了对中东地区采取长期军事化政策。

  “卡特主义”正被废除现在,奥巴马总统实际上正在废除“卡特主义”,尽管没有大张旗鼓地予以宣传。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渐渐减退。当奥巴马在其第二次就职演讲中说“持久的安全与和平并不需要通过持久的战争来实现”时,他不只是在重复陈词滥调。实际上,他同时承认了美国军队一直进行的事业是愚蠢和无益的,它牺牲了很多人的生命、耗费了大量资金,反过来却没给美国人带来什么结果,所以,现在这一事业将要结束。

  同1980年的卡特一样,奥巴马发现自己没什么选择。在国内,人们普遍感到的愤怒、焦虑和屈辱当年迫使卡特为美国做好准备,为大中东地区而战。卡特给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全神贯注用以展示实力的五角大楼。这种遗产证明是好坏参半,它让人们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即巧妙使用军事实力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今天,人们普遍对战争和准战争不再抱幻想,这可以阻止奥巴马发动新的战争。

  军事行动的结果接二连三让人失望,这限制了奥巴马作为武装部队总司令的特权。他不是决定者,但他批准在别的地方作出的决定。譬如,民意和国会已清楚表明:对解放或安抚穆斯林的任何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的支持已不复存在,奥巴马总统对此作出反应,叫停了攻打叙利亚的决定。美国人仍然宣称热爱军队,但他们对战争已经失去了兴趣。

  现实主义重得青睐两百年前,威灵顿公爵说过,“战场上除了失败以外,最大的不幸就是胜利”。在我们这个年代,大战非常罕见,但战争变得很平常。与此同时,胜利似乎成了遗失的本领。现在的最大不幸就是拿美国最近的几场战争开始时告知的期望与实际结果相比。战争开始时带来的期望是实现“持久自由”。因此,在华盛顿,道德论已过时。只有那些有着过多实力的国家才能允许自己享有在制定基本政策时加以道德考虑的奢侈。

  现在,现实主义重新赢得青睐。在这种背景下,这就意味着愿望要与可利用的资产相一致,要分清核心利益与仅仅是希望拥有的利益。在阿富汗,持久自由的希望已经减退,现实主义带来“坚决支持”这一安慰奖。当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对《纽约时报》记者说,总统拒绝承受“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被一个地区牵扯精力”的代价、打算重新评估美国的中东政策时,这意味着现实主义正渗透整个华盛顿决策圈。

  但这一切并不表明美国的大中东地区战争已经结束。无人机袭击继续。然而,单单导弹袭击--无论是针对巴基斯坦、阿富汗、也门还是索马里--都没有更大的战略意义。或许威灵顿公爵本来会意识到奥巴马的无人机袭击的目的是后卫军事行动,目的是让主力部队撤退。

  这种战事降级并非没有风险。随着美国的大中东战争接近尾声,伊斯兰世界的情况将变得更糟--极端主义猖獗,暴力事件不断,反美情绪高涨。

  美国已经推翻和丢弃了几个独裁统治者,击毙的恐怖分子也很多,但是,这些被公认的胜利却几乎没带来什么好处。阿富汗人会这样发问,伊拉克人和利比亚人也会这样发问,一直关注美国中东政策的美国人也会这样发问。

  1979年,“失去”伊朗促使美国发动了大中东地区战争。伊朗国王的倒台使美国失去了一个令人讨厌的走狗,取代国王的是明显对美国心怀仇恨的激进分子。

  如今,尽管无法保证,但达成协议的基础是存在的:我们接受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他们接受地区现状。他们可以继续生存,我们可以得到修复自己造成的创伤的机会。围绕伊朗核计划的谈判可以成为实现这个更大目标的介质。

  美国可以通过“德黑兰”这扇门退出其在中东地区的不幸境遇。终止大中东战争并不意味着该地区存在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会突然消失。只不过它们不会成为“山姆大叔”要解决的问题。

【编辑:董煜坤】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