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安倍经济学只顾眼前不看长远 将遭惨痛报应
中新网1月1日电 日本《朝日新闻》2013年12月31日发表评论文章,分析过去一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安倍经济学的得失。文章认为,安倍政权如过分重视刺激眼前的经济活动,忽略寻找解决财政结构性恶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终将面临惨痛的报应。
文章指出,一年来,安倍政权大举推进“异次元”的金融宽松和大规模的积极财政政策。幸运的是,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也在逐渐稳定。毫无疑问,这一内一外的原因确实为停滞不前的日本经济带来了转机。物价平稳上升,12月的政府经济月报中,时隔4年零2个月来首次删去了“通货紧缩”这四个字。
然而,金融与财政混同一体的抗紧缩政策本身就打破了常规,也增加了财政破产的风险。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安倍政权为推行强化安全保障等“安倍风格”政策而表现出来的态度——凡事以维持支持率为先,刻意忽略景气的些许停滞。为应对春季后的消费税增税而投入5.5万亿日元国费的经济计划便是典型事例。过分重视刺激眼前的经济活动,忽略寻找解决财政结构性恶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终将面临惨痛的报应。
与通胀期望背道而驰的现实
文章指出,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招是依赖日本银行的金融宽松政策。正式的说法应当是“量化与质化的金融宽松”。
过去,为了能及时配合宽松政策的结束,日银购入的多为期限3年以内的短期国债,而现在日银则大量购买发行期限3年以上的中长期国债。目标是2年内日银的资产将增长为原来的2倍,物价上涨2%。虽然为了显示推行金融宽松政策的坚决态度,但与此同时金融政策的实际操作也将更加艰难。
安倍经济学的命脉是“通货膨胀期望”。即一般家庭和企业在物价上涨的预期下会提前增加支出,消费带动经济的活化,从而形成促进物价上涨的良性循环。
据文章称,现实中,日本物价也的确保持了上涨。然而,很大一部分是因日元贬值而引起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所致。因价格竞争成为通缩元凶的电脑及家电产业等,停止价格下降的趋势也是因为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
文章认为,仅这一点就能导致遏制普通家庭消费的恶性通胀。如果收入无法实现实质性增长的话,现实只可能与日银的预期相悖,普通家庭将会把钱包捂得更紧。通货膨胀期望很可能事与愿违。
文章指出,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也停滞不前,金融市场开始催促追加量化宽松。尽管日银总裁(日本央行行长)黑田声称“金融宽松政策的实施不采取逐次投入的方式”,但为了实现通货膨胀预期而追加宽松举措的这种恶性循环风险却不容忽视。
遮掩货币政策上进退两难境地的,是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文章表示,安倍政权成立后,相继提出了包括补充预算在内的年均100万亿日元的大型财政支出计划。与雷曼危机以前的经济繁荣时期相比,国债依存率上升了15%。整体经济依赖财政的问题更加严重。
为应对消费税增税而提出的补充预算案也是以拓展公共事业为主的挥霍型模式,与日本旧自民党时代所推行的赤字膨胀机制如出一辙。
恶化的财政规律
文章认为,消费税增税原本是为了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第一步。既然增加了日本国民负担,就应当着力于财政改革,控制中长期的财政支出。
然而,安倍政权却逐渐远离财政与社会保障的“一体化改革”方向,以增税后对策的名义瓜分财政预算。我们必须承认,正常的财政规律正在被“量化与质化”侵蚀取代。而日银的金融宽松政策压低了长期利率,不能否认这也助长了执政党的傲慢之心。
结果,安倍经济学不过是金融加财政“华而不实”的大杂烩——恐怕这份疑虑将日渐加深。这份疑问将使越来越多的人想到“日银的宽松政策实际是用来填补财政赤字的”,很可能成为引发国债暴跌(利息暴涨)的导火线。
文章称,安倍政权着力要求企业提高劳动报酬。自2013年9月开始的政劳资三方磋商在协定文件上明确记入了将在春斗(指日本工人在春天为要求加薪、缩短工时等改善工作条件而发起的活动)中实现“上涨报酬”的要求。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期望事与愿违,提高劳动报酬的确非常重要。毋庸置疑,得益于日元贬值的主要企业应当率先回馈劳动者。
重心应转向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然而,文章指出,包括上调基本工资在内的劳动报酬上涨,应当是雇用双方共同努力的产物。安倍政府急于求成的介入,会造成很大弊端。
日本春斗(“春季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编者注)主要集中在大型制造业企业,对象是正式员工。然而,文章认为,安倍政府真正的职责应当是为了提高服务业、非正式员工以及中小企业的劳动者报酬而营造或改善环境。比如,存在巨大需求潜力、但普遍报酬低廉的福祉护理领域。目前该领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护理保险等制度,应当在社会保障改革中将其发展成一个可以获取相应所得的职业。
文章最后呼吁,眼下,应是安倍政府将政策重心转移至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