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常项目赤字创新高 “安倍经济学”受拷问
日本财务省14日公布2013年11月份国际收支初值显示,日本与海外的经常项目收支出现5928亿日元(约合347.4亿元人民币)赤字。该数字创下1985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这是日本连续两个月出现经常项目赤字。
在经常项目中,反映实物、服务交易情况的贸易逆差为1.2543万亿日元。出口额为5.6316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6%。增加的出口主要是针对美国的汽车、澳大利亚的轻油和中国生产饮料瓶的原料等。进口额为6.8859万亿日元,同比增长22.1%,增加的进口为原油、液化天然气。日本企业海外投资所得的分红及利息收入的顺差为9002亿日元,同比增长0.8%。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4日报道,部分受到该“疲弱经济数据”的影响,日本股市14日迎来去年8月以来最糟糕的一天,日经225指数当日收盘重挫3.1%,报15422.40点。该指数今年以来已经下跌了5.3%。
自2011年3月以来,日本已经连续33个月出现贸易赤字,且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日元贬值导致的进口燃料价格上涨,是造成贸易赤字的主要原因。日元兑美元日前的平均汇率水平约为100.03,比去年同期下跌了23.7%。在过去的12个月中(截至2013年11月),日本贸易赤字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3万亿日元,其中燃料进口增加部分为2.9万亿日元,占了赤字增加额的2/3。日本大学教授水野和夫表示,赤字增加的主要原因在2012年以前是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高企,之后是日元贬值。
货币宽松是“安倍经济学”最猛的一剂药。截至2013年底,日本央行共投放基础货币(资金供应余额)201.8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5.8%,再创历史新高。日本央行从金融机构购买国债,并通过支付价款使流入市场的货币量增加。通胀预期推高了以证券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加上今年4月消费税税率提高带来的住房、汽车等个人消费“末班车”效应,日本经济景气数据最近数月有所上升。但是,通胀预期能否真正转化为投资动力仍是未知数。数据显示,央行释出的大部分货币并未流入企业和个人手中,而是停留在金融机构在央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中。截至去年12月底,金融机构存在央行的准备金账户存款约有107万亿日元,约为上年同期的2.3倍。而企业设备投资等反映实体经济情况的数据仍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水野和夫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日元贬值政策对摆脱通缩的作用。日元贬值压低了出口产品价格,推高了进口产品价格,表明体现竞争力优势的交易条件正在恶化。“安倍经济学”实施一年,日本实际国内总收入(GDI)减少,家庭购买力下降。2013年7月—9月,日本劳动者收入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0.3%。
SMBC日兴证券经济分析师肖敏捷告诉本报记者,由于日本企业在海外现地生产比例越来越高,日元贬值对促进出口已经没有太大作用。随着美国经济和就业数据好转,势必在今年加快退出量化宽松的步伐,开始加息,这将导致日元进一步贬值。日元贬值对实体经济和家庭消费的“负作用”将急剧显现,这是日本政府今年要面对的“两难课题”。此外,“安倍经济学”必须解决消费税税率提高后内需萎缩的问题。(驻日本记者 田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