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决伊朗核问题迈新步 中东地区国家态度谨慎

2014年01月21日 09:5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伊朗国家电视台1月20日报道说,该国已在当天中午12时停止最敏感的铀浓缩活动,作为履行伊朗核问题阶段性协议的实际步骤。

  该电视台称,伊朗已经自愿暂停20%浓度的铀浓缩活动,切断了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的原料供应。报道还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已经前往其他铀浓缩工厂,进行下一阶段的监测工作。

  有分析指出,伊核协议的达成是朝着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迈出的第一步,而该协议的正式生效,则是向全面解决该问题迈出的第二步,值得肯定和欢迎。

  伊朗仍具备迅速恢复铀浓缩能力

  去年11月24日,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在日内瓦就解决伊朗核问题第一阶段措施达成协议。今年1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就协议的实施方案达成一致,并将这一协议的正式生效日期定在1月20日。

  欧盟成员国外长会议定于20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他们将听取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关于伊核问题的报告。一旦伊朗履约得到确认,西方将解冻伊朗存在外国银行的42亿美元石油收入。

  伊朗外长扎里夫20日在其个人社交网站上表示,希望第一阶段核协议的落实能够为伊朗带来积极成果,并为中东地区和世界带来和平与稳定。同时,他还希望这一行动能够为下一阶段的谈判铺平道路,并最终解决伊核问题。

  此前,扎里夫曾批评美国白宫和国会一些议员泄露伊美双方就履行协议达成的口头谅解,这些谅解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此外,扎里夫再次否认伊美之间另有秘密条款。他认为,找到伊朗与西方核对立的最终和长期解决办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如果伊核问题六国不能履行日内瓦协议条款,德黑兰仍能够在一天内恢复20%铀浓缩活动”。

  美伊关系改善难以立竿见影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发表声明称,日内瓦协议实施后,美方将与其他相关各方一同确定与伊朗达成一项全面解决方案。但是,美国国内仍有声音对伊朗表达了强烈的不信任。国务卿克里表示,美国将时刻保持警觉,以确认伊朗是否按照协议规定遏制其核项目。同时,已有59名美国参议员表示支持一项针对伊朗的新制裁议案。根据这一提案,如果伊朗违反第一阶段协议或各方无法达成伊核问题全面解决方案,美国将强化对伊制裁。

  有分析认为,伊核协议的实施有助于伊朗和美国进行更多层次的沟通交流。鲁哈尼就任伊朗总统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态度明显缓和。由于长期的封锁和制裁,伊朗经济受到重大打击,民众不满情绪日益严重。因此,伊朗急需做出一定让步,使西方放松制裁,缓解困境;而美国也在中东进行战略收缩,不愿让更多羁绊捆住手脚,这对于伊朗和美国来说都是一个契机。但伊核协议生效能否使冰封已久的美伊关系恢复正常,仍有待观察。

  中东地区国家态度谨慎

  尽管伊核问题阶段性协议已经生效,但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舆论对于伊朗能否最终放弃核武计划普遍持谨慎态度。沙特《利雅得报》网站发表评论称,伊朗核协议的落实为全面消除地区核威胁奠定了基础,有助于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但该评论同时指出,伊朗从未放弃对海湾地区扩大影响的尝试,其中包括试图制造核武对海湾国家进行威胁。尽管当前局势出现缓和迹象,但是伊朗在短期内彻底放弃核武计划的可能性不大,最终结果需要时间检验。

  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海亚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核协议的实施是一个积极的开端,但伊朗不会在短期内真正放弃核武计划,目前的伊核问题阶段性协议只是伊朗同有关国家的一次相互试探。双方都需要在协议实施过程中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和意图,以此为基础来谈判下一阶段协议。叶海亚认为,进一步放松对伊制裁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伊朗也不会马上放弃核武计划,因为这是伊朗争取经济和政治权利、谋求地区大国地位的一个重要砝码。

  >> 点 评 <<

  李国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伊朗核问题阶段性协议的达成和生效,为各方达成最终协议奠定了基础。由于谈判各方对协议的实质性成果十分看重,所以各方在2月初逐步展开执行该协议,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

  但是,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在半年或一年内就核问题达成最终协议,即完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可能性不大。依据阶段性协议,伊朗的核武器生产能力已经基本被冻结,美国对伊朗拥有核武器的担心也大大缓解。在这种情况下,不排除美伊双方或参与谈判的国家把已达成的协议“坐实”,使之成为国际社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阶段性成果。(本报记者邹松、徐伟采访整理)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