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全球半世纪抗霾路 严格立法执法为重要经验
伦敦篇
毒雾横行,全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国历史上大都曾经经历过,最典型的莫过于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英国人自此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环境,并实现产业转型,打造生态社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英国人摘掉了“雾都”的帽子,蜕变为蓝天白云的“生态之城”。从工业革命的先驱到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英国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4天伦敦数千人遇难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
1952年12月5日至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牛展览会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酿成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不断积累发酵。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
痛定思痛颁布法案
纵观英国几十年的治霾之路,依法治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54年,伦敦市率先出台《伦敦城法案》,控制烟雾排放。1956年,为将治理举措推向全国,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并于1968年进行了修订。《清洁空气法案》主要针对工厂和居民取暖这两大污染源进行治理。首先是工厂,关停伦敦城内所有火电厂重工业和发电厂迁出市区,在郊区重建。 其次是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并逐步用天然气替代燃煤。此外,法案最大的亮点在于在城市设立无烟区,区中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为进一步控制工厂排污,英国政府还于1956年出台了一项法案。
接连出现12次雾霾
虽然方法得当、措施严格,但环境治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接连12次出现雾霾。1962年的严重雾霾又导致1200人非正常死亡。
1968年后,政府先后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例》等多项法令。1974年出台的《控制公害法》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对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护,并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这些法令的先后出台与严格执行,成为“雾都”获得新生的保证。
10年后才初见成效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治霾终于初见成效。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然而,伦敦并没有因此停下治理空气污染的脚步。1990年,英国颁布《环境保护法案》,确立了工业污染控制原则。
1995年,英国通过《环境法》,将对地方空气质量的管理纳入法律,旨在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
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多年治理之后,尽管雾霾销声匿迹,但伦敦并没有就此摆脱空气污染,新的挑战接踵而来。上世纪80年代后,汽车数量开始爆炸性增长,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煤烟变成了看不见的尾气污染。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着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控制私家车数量,减少尾气污染等。
1993年,英国出台了对机动车燃油的管理条例,要求所有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污染;在伦敦使用的汽车每3年必须送检一次,确保尾气排放达标。1995年,英国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必须进行空气质量评估与回顾。
2003年起,伦敦市政府又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2007年,伦敦又公布了更为严厉的方案,严格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计划在20年内,减少9%的私家车流量,降低12%的废气排放。
2008年,英国正式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第一个对碳排放作出法律规定的国家。2012年1月1日起,英国开始运行经过修订、改善和细化的空气质量指数评价体系,将PM2.5评价标准等纳入其中。
鼓励使用新型能源
除了规范的立法和严格的惩处措施,英国政府还尝试了多项举措,多管齐下治理空气污染。首先是鼓励使用新能源,着力推广新技术,提高电能使用效率。
伦敦有21%的空气污染物来自于建筑物的取暖需求。为此,伦敦政府通过建立节能写字楼、提高现有建筑能源利用率、利用新能源等方法减少此类污染。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气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不会替政府粉饰遮掩而是大胆抨击。英国公民获知空气信息的途径也不被官方独家垄断。
英国治污不力遭起诉
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如今在英国,雾霾天几乎不见,但治理环境污染的努力仍在继续。欧盟委员会20日对外宣布,决定对英国治理空气污染不力采取法律行动。英国因此成为第一个因为空气质量未达标而被欧盟采取法律行动的国家,面临每年超过3亿欧元巨额罚款的风险。
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英国许多城市的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过高。英国应该在2010年达到欧盟2008年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但是英国政府承认要到2025年才能达标。 禹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