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拉松外交消除中欧分歧 德媒称中国灵活而强硬

2014年03月29日 06:41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领导人来访让德国媒体有了一次集中梳理德中关系的机会。在预热报道中,《每日镜报》称习近平是西方“最重要的客人”。《法兰克福汇报》25日评价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灵活的强硬派”,欧洲政治家与企业家应对习近平的改革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相关报道说,习近平是一个灵活的政治家,在处理国际争议问题时显得游刃有余。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负责人,习近平在外交政策上拥有更多管理权。

  《法兰克福汇报》28日以“中国想要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为题写道,德国政治家、企业家都站好队,希望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获益,中国想得到德国的工程技术、高品质的“德国制造”、环保技术等。此外,还有“尊重”。文章说,友谊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和宽容之上,德国应该对制度不同的中国给予尊重。据《商业日报》报道,欧元区第一家人民币交易中心或将在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市成立。《世界报》28日还提到不久前访问欧洲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中美领导人好像在比拼对欧洲的影响力,这说明“老欧洲正在散发正面形象”。

  “尊贵的客人,微妙的主题。”德国N24电视台28日的报道说,尽管两国的经济关系蓬勃发展,但是在人权和外交政策上存在分歧。2007年,默克尔因会见达赖喇嘛,引发北京一年多的冷脸。如何谈人权,对高克和默克尔都是难题。德国《时代周报》27日刊文谈到“敏感的人权问题”,称默克尔执政初期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批评强烈,但最近却逐渐减弱了批评的声音。文章说,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对德国工商界,德国政府都不应该施加压力,两国都有在经济、教育以及文化领域最大程度上建立良好关系的意向,就像前总理施密特说的那样:“中国的当权者们知道什么是为他们的国家好。”比如,中国也在国际影响下做出改善,废除劳教制度。

  不可否认,德国媒体中仍存在着对中国偏见。比如,热炒德方拒绝中国提出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建议。有外电分析称,中国对日的强硬立场令柏林感到忧虑,德国意识到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或将被中国舆论拿来向日本施压。但德国慕尼黑大学应用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维尔纳·魏登费尔德认为,德国已对二战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重蹈覆辙。维尔纳相信,在习近平访问期间,德国社会将在历史反思问题上做出积极回应。

  此外,德国媒体对中国领导人先访法国以及法国赢得大订单也有不满。德国新闻电视台就说:“这是北京对柏林发出的一个警告信号,因为默克尔去年没有阻止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诉讼。”

  德国柏林中国问题专家夫罗里扬·卢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涉及乌克兰局势问题,他预计中国不会疏远自己的战略伙伴俄罗斯,这也是中德这次会晤与中法纯经济议题会晤的区别。

  路透社援引德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的话说,如今“多样化”已成为德国产业的重大主题,“没人愿意将所有鸡蛋都放在具有不确定性的中国篮子内”。不过,身为德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的桑德施耐德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强调,目前中德两国关系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方面,发展都非常平稳。中国对德国和欧洲的投资显著增加,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一如既往地重视。他认为,近年来,影响中德关系发展的一些阻力不断减弱。

  崔洪建认为,这几年,德国已开始扮演中欧关系稳定器的角色,但需要做的应比现在更多。比如,去年的中欧光伏之争,德国发挥了类似作用,但不太主动。同时,光一个德国不够,希望欧盟内部能有更多成员国扮演这个角色。他认为,欧洲政坛今年将发生很多变化,特别是欧盟层面,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任期将结束。经过债务危机后,欧洲政治生态发生变化,主流政党在一些问题上遭受来自极左极右或民粹主义势力的挑战。习近平在这个时候访问传递出强烈信号,就是希望欧洲无论怎么变,都是一个开放的市场。

  默克尔已经6次访华,今年还将再次访华,中德之间这样频繁的政治往来在中国与欧洲国家中是罕见的。对此,美国《环球邮报》28日援引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孔德纳尼的分析说,中德双方的经贸往来是双方逐步强化政治伙伴关系的基础。

  俄罗斯《生意人报》27日也刊文说,在俄重新成为西方主要对手的条件下,北京采取与欧洲重启关系的方针。习近平在欧洲为期11天的外交马拉松行程十分丰富,主要任务是消除过去的分歧,远离政治争议,为中国在欧洲的商业创造最好条件。【环球时报驻德国特派记者 管克江 郑红 黄发红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王珠珊 柳玉鹏 冯国强 丁廷立 环球时报记者 张旺】

【编辑:陈海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