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影响21世纪的两个梦:“中国梦”与“美国梦”

2014年07月15日 09:5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虽然“中国梦”和“美国梦”根植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体系,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宇宙和大自然的法则中,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随处可见,人类社会也理应如此

  “美国梦”是当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梦。

  “美国梦”的概念来自于1931年作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完成的《美国史诗》一书。书的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自此之后,“美国梦”成为了流行词,不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美国年轻人,也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移民美国的新美国人不断奋斗,为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付出汗水和智慧。二战以后,随着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梦”的外延不断扩大,世界上许多国家竞相效仿。

  当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人非常响亮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候,习惯于做“美国梦”的人充满了疑惑担忧。

  “受制于中美两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巨大差别,美国其实是在以美国的思维方式了解中国文化的表面内容,并作出美国式的对中国梦的理解。”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庄建中教授说。

  他认为,美国对“中国梦”的误解,来源于以“积极自由”和“集体主义”理解中国梦,将“中国梦”片面理解为:实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为所欲为。

  “美国梦”的两个核心要素是“积极自由”与“个人主义”。也就是说,在美国,理想状况是每个个人都能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阻碍,以自己的努力实现任何目标。

  而“中国梦”的内涵是“消极自由”与“集体主义”。中国的一切努力是为了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但其目的并非为了为所欲为,而是为了实现民族尊严。

  所谓“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是思想家以赛亚·柏林对自由主义思想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两者并无优劣之分。

  “积极自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关注的是自己能够成为怎样的人;而“消极自由”是自己免受怎样的限制,是以“去除限制”的视角理解和定义的自由。

  在21世纪,“中国梦”与“美国梦”必将是两大影响世界的梦。但二者在文化背景、国家性格、根本价值观、具体内涵、圆梦途径等方面都有重大区别。

  “尽管中国梦和美国梦有诸多不同,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是一种激烈竞争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梦和美国梦应该比翼双飞,而非对抗冲突。”庄建中说。

  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美国梦”不仅是美国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向世界输出美国式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载体。

  传播“美国梦”的过程,就是美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王光照教授深入剖析了美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1938年,美国国务院美洲司的理查德·帕蒂曾经说:“政治渗透带有强制接受的烙印,经济渗透被谴责为自私和强制,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无拘无束。”

  从那时起,美国政府就把文化作为谋求经济、政治权力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大力开展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是传播“美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

  始于1964年的“富布赖特项目”,通过派遣美国专家出国讲学和资助外国学者赴美研修,造就了一大批致力于加强国家间相互了解的领导人和舆论制造者,被视为是对美国国家长远利益投资的范例。

  较之政府发挥的直接刚性作用,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跨国公司等因其间接的柔性作用,看上去更具有客观中立性,更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也更易获得他国公众的信任。

  美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以麦当劳、微软、美国文化交流协会、卡特基金会等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跨国公司,在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体现出了社会能量。以强大的文化产业为依托,不断对外输出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始终贯穿美国的文化发展战略。

  美国原本是一个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时至今日,美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5%,仅次于居于首位的军事工业。

  好莱坞影视作为美国向世界打开的一扇大众窗,始终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有力工具,被称为“不是宣传部的宣传部”。

  好莱坞电影只占据世界电影生产总量的6%~7%,却占世界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好莱坞凭借娱乐业的身份背景,减弱了不同种族、阶层、信仰、价值观的人群对其所持的抵触和猜忌,以铺天盖地的架势和胸有成竹的自信向全世界渗透美国主流价值观、大众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美国梦”的重要传播载体。

  王光照认为,实施主体多元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长远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中国梦”的传播也可借鉴“美国梦”,要不断培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非政府力量、促进政府与之良性互动,充分借助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跨国公司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化价值观,这样有利于避免国际社会中不必要的猜忌和抵触。

  “目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太倾向于高度依赖政府,少有成熟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及具备国际文化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参与,这种状况亟待改善。”他说。

  核心价值观绝不能“转基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凝聚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之精髓,载负着一国公民认同和信奉的核心价值。

  价值观文化中最稳定、最持久、最不易改变的部分,如同基因一般,复制、延续,世代相传。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绝不能“转基因”。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铸造了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然而文化大国并不等于文化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将庞大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中国和平崛起、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文化软实力建设关键在于一国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能否为他国所接受。在文化背景不同的语境里,如何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梦?庄建中认为,我国在对外宣传“中国梦”的时候,可以将中国梦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梦相类比,让美国民众更加真切地理解中国梦,挖掘中美在文化价值观和思想上共同的基因,并且努力勾起美国民众对自己过往历史的回忆。

  在“中国梦”传播过程中,重点要表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要意味着凝聚全国的力量实现艰难的改革,完成经济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以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尊严。尽管着力点在集体主义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但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非美国理解下的对外称霸。

  王光照认为,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赋予核心价值观以中国人的美好价值理念,真实确切地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元素。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记者张建松)

  改变西方价值观主导世界的非合理格局

  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所谓的“普世价值”,客观来说,它的影响力相当大,但它宣扬的是带有浓厚西方意识形态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

  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在于,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个体权利,崇尚自由,推崇竞争,体现西方文明和发达国家的强势。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属性的,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适应了时代潮流,是开放的、进步的,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观。与西方相比,我们更加推崇集体和国家,强调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实就是我们对外的价值观。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六个坚持”,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这是一种合作的、共赢的、包容的价值观。

  总之,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中国强调集体;西方强调竞争,中国强调合作;西方强调自由甚至是绝对自由,中国更强调义务和责任。

  中西方核心价值观有竞争的一面,也有互通互补的一面,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价值观及其背后的体制弊端暴露无遗,这种情况下,西方价值观显得没有以前那样咄咄逼人。相反,我们的价值观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但总体来看,力量对比还是西强我弱。改变这种局面,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它和我们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是伴随始终的。

  价值观竞争是国家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有吸引力,便会深入人心,使人心驰神往,从而会增强这个国家的话语权。西方一些反华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宣扬所谓“普世价值”、民主宪政、自由主义等,将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的矛头指向中国。这一点恰恰反映出价值观对西方来说,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以达到它的战略目的,实现国家利益,维护主导权,遏制、防范新兴大国的崛起。

  所以,西方大国虽然宣扬民主、人权,但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始终执行双重标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们要认识和揭露西方将价值观工具化,谋求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行径,同时提升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力,逐渐改变西方价值观主导当今世界的非合理格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向阳)

【编辑:张尼】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