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120年后甲午战争还是一块历史警示牌

2014年07月28日 14:35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美国《侨报》7月25日文章,原题:120年后甲午还是一块历史警示牌 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中日关系正历经胶着,这为“历史照进现实”提供了空间:百余年后,甲午还留给我们什么教训?中日之间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年的战云,还在黄海上空笼罩吗?

  可以确信的是,120年间中国的变化要远大于日本,毕竟甲午之役中日本面对的仍是一个传统封建帝国。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缺少将经济实力迅速转化为军事力量及战争财力的能力,以GDP上的绝对优势败于掌握了现代国家组织方法及战争经营方略的日本。而且,中央政权的衰落造成了国家治理结构的分裂,权力版图出现了以各地军政集团为单位的分裂,以至于让甲午战争沦为了一场李鸿章派系与日本举国之力间的肉搏。

  120年前,西方列强已经迫使清政府开埠、准许外国代表进京并免除跪拜之礼,他们用这种方式将传统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封贡体系”的制度内核——“天下共主”观念及派生而来的“华夷秩序”冲了个七零八落。日本遇到的是迷梦做到尾声时的大清,与法国人交战时的“不败”还可以轻易地让这个帝国飘飘欲仙,以至于迅速放弃了舰队的建设及武器弹药的更新和补充,让日本海军轻易扩大了优势。

  而如今,“封贡体系”早已是历史记忆,中国已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成员。其关键表现是,中国人头脑中用实利而非原则指导国际行为的观念正在占据主要地位。城池得失固然重要却难比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更为人民必需的观念深入人心。类似百多年前“天下共主”一般的意识形态似的观念已经无法成为指导中国人对外交往的原则。

  如今中国在经济总量上相对于日本享有优势,而且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有着充足的融资手段,中国拥有雄厚的财政积累,军事建设正快速推进。从这一点上说,日本今日面对的中国完全不是昔日“病狮”能比。但从另一方面说,日本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差距却在120年间大大缩小,甚至长期超出,中国也只是在近年中才迎头赶上。而且,日本的科技实力及其产业级别远非中国可比。按一般规律,这些科技和产业优势也会反映在军事实力中。而日本在外交、舆论和融入世界程度上或多或少的优势同样不容中国忽视。这种谁也不能忽视谁的实力对比形成了一种力量均势,制约着出现动荡乃至爆发战争的可能。

  如今的中国,与120年前相比,应该更不惧战。但是,既然开始注重实利,那么中日两国间的各层次交往及两国与国际体系的深入联系都指向一点,相安无事要远比武力冲突更符合双方根本利益。120年前恰好相反,彼时全球化进程较为初级,日本人攻城略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比不上战胜后获得的成果。彼时日本需要的资本、技术、人才资源都在西方,它垂涎于中国的恰是庞大的市场,而这偏偏是需要借助武力才能取得的,因为想让清政府主动开埠比登天还难。

  甲午留给中国人的是伤痛,是耻辱。但是120年后,中国朝前走得更快,更远,变化更大。对中国来说,甲午是一个历史的警示牌,警示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腐败也要挨打。因此,甲午鞭策中国奋进,鞭策中国改革,鞭策中国反腐。而对于日本,甲午也应该是一块警示,迷信武力,诉诸武力,可能得逞于一时,但不能久远

【编辑:吴合琴】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