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世界最大的恐怖威胁仍然是“基地”组织
从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危机到中东的乱局,本来欣喜地走在21世纪大道上的地球村突然发现“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些交织着地缘争霸、阴谋颠覆甚至血肉横飞场面的热战情景重新回到人们面前。如何看待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如何规避难以预料的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研究者的重点课题。日前,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主办的2014年全球战略年会在奥斯陆召开,数百名官员和学界代表就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环球时报》记者对会议的组织者、知名国际问题专家、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奇普曼进行了专访,听他纵论当今世界的地缘热点和大国关系。
欧盟与俄罗斯展开战略对话的时机尚不成熟
环球时报: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召开本届战略年会的意义是什么?
奇普曼:2014年开始,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明显增大,今天的世界格局正发生着戏剧性变化。英格兰银行进行的一项企业风险调查显示,57%的被调查企业称地缘政治风险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在欧洲、美洲、中东、亚洲和非洲,许多战略性变化正在发生或酝酿。其中,欧洲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中东乱局加剧。本届全球战略年会的宗旨就是审视当今世界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寻找其中存在的地缘经济机遇。
会议认为,未来一年,重点国家在中东、亚洲和欧洲热点地区会有显著的战略调整。经过密集的外交努力,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会有答案。今后几个月世界如何应对乌克兰危机和中东乱局,将对未来世界格局产生长期战略性影响。
环球时报:乌克兰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乌克兰在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何看待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
奇普曼:过去1年,我们看到乌克兰为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做出抉择付出高昂代价。实际上,在乌克兰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俄罗斯和欧盟之间不一定是竞争关系。但不幸的是,西方与俄罗斯在乌克兰展开较量。对于乌克兰的选择,俄罗斯做出剧烈反应。对俄罗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欧盟和美国除了采取制裁无路可走。
本次会议认为,乌克兰问题应在欧洲整个大的安全架构下解决。但目前欧盟对未来欧洲安全格局缺乏认识,在这个安全格局里,欧盟和俄罗斯要达成战略共识,让乌克兰高兴地融入这个安全秩序中,而非被迫做出抉择。同时,欧盟的核心利益得到尊重,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也在乌克兰国家发展进程中得到照顾。目前各方行动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制裁与反制裁互相对抗。可以说,欧盟与俄罗斯展开战略对话的时机尚不成熟,但需要从现在开始做准备。
环球时报:欧盟与美国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它们的利益一致吗?
奇普曼:欧盟和美国对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认识没有太大不同,它们的区别在于,欧盟更倾向于跟俄罗斯发展互利合作关系。目前实施的制裁在欧盟内部引起一些担心,认为制裁给俄罗斯民众的感觉是要迫使俄政府垮台。这当然不是事实。之所以引起这些担心,是因为制裁很多是针对普京周围的政府官员、议员和企业,这降低了欧盟和俄罗斯展开战略对话、寻求妥协的可能性。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积极迹象。为期10天的停火协议似乎执行顺利,虽然仍有小的违反规则的事件发生。
最大恐怖威胁仍然是“基地”
环球时报:“伊斯兰国”在短短一年里迅速壮大,这是为什么?它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反恐战争格局?
奇普曼:首先,“伊斯兰国”不是新出现的恐怖组织。早在2006年它就开始活动了,那时它一度被击溃。后来它的极端宗教组织色彩不断加强,在伊拉克马利基总理的错误政策下,在叙利亚内战导致的权力真空中站稳脚跟并迅速发展。在战略年会中有人称“伊斯兰国”为拥有MBA学位的“圣战者”,即指其恐怖活动日益专业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衡量袭击效果的体系,使得它对地区安全的威胁日益增大。然而从更长的时间看,对中东乃至世界最大的恐怖威胁仍然是“基地”组织。
环球时报:美国发动对叙利亚空袭后,会不会同时推翻巴沙尔政权? 一场没有地面部队的战斗能解决问题吗?
奇普曼:在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下台后,安全环境有了积极变化,美国对空中打击“伊斯兰国”态度也变得更为积极,并制定了对叙利亚境内目标进行空中打击的计划。而在叙利亚,美国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缺乏当地政府的合作与配合。美国能否成功训练那里温和的反政府武装,让他们成为向“伊斯兰国”发动进攻的地面部队,尚是疑问。那些反对派武装面临叙利亚政府军的压力,他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武装用来与“伊斯兰国”交战,也是战略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美国及其盟友对伊拉克、叙利亚的空中打击能否取得效果。
美国一直宣称希望巴沙尔政府下台,但此次对叙利亚北部的空袭目标是打击“伊斯兰国”,如果同时能削弱巴沙尔政权,那是额外收益。但会上很多专家认为,美国打击“伊斯兰国”引发的后果之一会是巴沙尔的政府军趁“伊斯兰国”武装撤退之际,占领更多地盘,因此对巴沙尔的军队来说是有利的。这也是叙利亚反政府军的担忧,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去跟“伊斯兰国”作战。
“一次偶然事故就可能引发战略对抗甚至战争”
环球时报:近年来中东、北非地区战乱连连,发生了“阿拉伯之春”、叙利亚内战、美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等。另一方面,页岩气的开发在未来让美国能源实现自给自足并可以大量出口。未来美国会否减少对中东地区的关注,而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亚太地区?
奇普曼:目前美国在中东仍有巨大战略利益,包括维护同该地区一些战略伙伴如以色列的关系等。美国的“重返亚太”政策跟中东地区有关系,一个经济繁荣的亚洲符合美国利益,而亚太繁荣需要中东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因此,确保这种能源供给的安全顺利,符合美国在亚太的利益,也是美国给该地区伙伴国家安全承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中东地区一些国家也要认识到它们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起更多的责任。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环球时报:此次年会的一个主题是讨论亚太安全,有学者认为“新冷战”即将在亚洲出现,您认为中日争端、中菲争端会导致新的冷战吗?这些争端有没有可能最终引发中美冲突呢?
奇普曼:关于谁引发了地区争端和紧张气氛,我们主办的“香格里拉论坛”进行过大量研讨。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认为中国的单边行为引发争议,中国代表则认为日本安倍政权在钓鱼岛的挑衅导致两国关系紧张。我认为中日两国都在尽最大努力把争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扩大。
然而目前的局势已发展到比较危险的阶段,一次偶然事故就可能引发战略对抗甚至战争,所以美国也希望有关国家通过协商解决领土争议,而非通过武力改变现状。相应的,美国支持东盟推动的“南海行为准则”,支持其与中国展开持续对话,希望能让争议可控,而非解决,因为解决争议需要非常多的时间。
对国际上领土问题的解决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应该把领土争议提交国际法庭裁决。菲律宾已经这么做了,越南和日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而中国不愿让国际法庭来裁决相关争议。不论如何解决,最重要的是有关各方承认争议存在,并愿意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问题。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俄罗斯跟中国的关系?中俄走近是一种短期的互惠关系还是长期战略关系?
奇普曼:从全球角度看,中俄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看法一致。过去10多年里,中国一直想与俄罗斯签订天然气管道协议,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发展,该协议终于签署了。但我认为,说俄罗斯重返中国或重返亚太、中俄两国联手对世界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等则有些夸大其词。
虽然中俄领导人都希望加强双边关系,但由于俄自身的弱点以及它对同中国合作兴趣的有限性,都会使中俄在成为战略伙伴方面面临很多局限。从历史角度看,俄罗斯的关注点也不会仅限于亚洲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有时中俄会就同一问题协调立场,但当中国审视自己的战略利益时,会发现保持跟美国的全面合作战略关系比跟俄罗斯维持一种排他的亲密关系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