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日媒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失声 应学会“照镜子”
12月13日,中国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了国家公祭仪式。从日本媒体的报道情况看,日本方面的反应,一方面是以沉默的方式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处理对日关系的意图妄加揣测。
在日本媒体上,至今仍未见到安倍政府主动对中国公祭日活动发表有充分诚意的看法。从表面上看,日本前一段时间的主要政治任务是众议院选战。安倍在“缺乏大义名分”的前提下,一意孤行地解散众议院,又别有用意地将选举日期安排在12月14日。除了日本国内因素,很难说安倍没有用操弄国内安排覆盖国际政治日程、刻意淡化中国公祭日活动对日波及效应的意图。安倍的用意,在于抑制日本民众表达反思战争的正义声音、向往和平的意愿,进而减少对其推动集体自卫权相关立法的反对声音,最终实现修宪“美梦”。
日本媒体几近于“集体失声”,着实令人感到悲哀。14日,在数十家日本全国性及地方性报纸上,几乎找不到相关头版新闻或专题社论。主流媒体在报道版面位置和篇幅上,一样都显得格外“克制”,内容和观点与13日各自网站上的消息大同小异,焦点主要集中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上。
当时,《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显示了中方在历史问题上“对日不妥协”的姿态,同时释放出改善对日关系的积极意向。《每日新闻》报道也认为,讲话针对“日本一部分根深蒂固的对华强硬论”,强调中方在历史问题上不妥协的方针,同时显现中日关系出现了改善迹象。《朝日新闻》报道侧重指出,习主席讲话提到了“对(南京大屠杀)的批评和(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两个方面”。该报同时还“不无忧虑地”称,中国正计划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以共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读卖新闻》报道则称,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鲜明地展现出了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对日牵制姿态。明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方也将因应日方的态度把控对日压力。《读卖新闻》又臆测称,中方之所以在历史问题上不放松对日压力,一方面是借“反日”维持政权向心力(这一点与NHK电视台13日报道的论调近似),另一方面,是“担心安倍首相众院选举之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报道还称,(如果安倍再次参拜)中方就有可能受到国内的批评,因为安倍一参拜,似乎意味着中国在围绕钓鱼岛问题与日本的对立中未取得成果,却又答应实现了中日首脑会谈。报道还认为,中国一方面表现出重视对日关系立场,愿意进一步推进双方以经济为中心的交流和对话,另一方面,也将因应各个节点展开、强化基于中方主张的历史观的对外“宣传战”。
很明显,《读卖新闻》的上述报道,忽略了习近平主席讲话中另外两方面重要内容。其一是,任何人如果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不但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而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其二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
日本媒体如此“节制”而带着傲慢和偏见的报道,显然还缺乏一种“照镜子”精神。他们可能心如明镜却不愿正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本届中国领导人履职以来,在各种重大国际外交场合所受到的欢迎和认可程度、享有的赞誉和威望,已远非安倍政权所能比肩。从安倍正在走的经济“老路”和可能走的政治“歪路”来看,在面对中国时,日本的战略信心上已显不足,复杂情感或将愈发浓重。
不过,针对明年“中国主导”国际社会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活动,安倍政权是有所准备的。此前曾有日本言论认为,只要欧洲方面不遥相呼应,中国就很难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对日强大压力。从中不难窥见,安倍第二次上台后拼命展开“俯瞰地球仪外交”的意图:再怎么不受待见,也要通过出访攒足“人脉”数量。比如在面对德国的时候,为密切对德国关系,避免在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和做法上让德国成为日本的“照妖镜”。今年以来,除安倍首相本人之外,相关日本政府高官也频频造访欧洲和德国。有分析认为,日本希望于凭借所谓的“民主主义共同价值观”,挖空心思地把中德、中欧关系变成“经济上加深合作、意识形态上却截然不同”的关系。
在对中国公祭日活动“淡化”处理、噤若寒蝉的同时,近阶段以来,在面对别的与中国有关的新闻时,日本媒体毫不节制。比如,对中国台湾地区地方选举、对中国香港的“占中”事件,日本媒体活动似乎特别上心、毫无节制。
无论日本媒体和政府怎么说、怎么做,我们都应当相信,安倍政权如果在历史问题上不改弦更张,固执于既有错误立场而一条道走到黑,等待他的结局必将是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