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希腊举行议会大选 不会动摇欧元区大局

2015年01月13日 09:0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

  最近,希腊议会大选的前景以及可能对欧元区产生的影响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去年底,希腊执政党新民主党总理萨马拉斯决定将原定于2015年2月15日举行的总统选举提前至2014年12月17日举行。执政党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原本想给反对党一个措手不及,但是总理提名的总统候选人迪马斯(Stavros Dimas)在三轮选举中均未获得所需要的多数。根据宪法规定,政府必须在10天之内解散议会,举行新的议会大选。去年12月29日希腊总理在第三轮总统选举投票后决定解散议会,于今年1月25日举行议会大选。

  目前希腊议会第二大党激进左翼联盟(Syriza)的民意支持率高于执政的新民主党,胜选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左翼联盟胜选,希腊的政策方向或将出现重大转变,因为该党一直坚持要重新谈判欧盟和IMF贷款条件,并且要求减免部分希腊债务,否则就退出欧元区。市场由于存在着这种担忧,自总统选举未能被通过后,希腊政府股票大幅度下跌,去年12月9日当天曾下跌了13%,希腊债券重新在市场上被抛售,10年期国债利率一度飙升至9%以上。市场上目前关于希腊“政治转向”可能导致希腊违约、退出欧元区的传闻也满天飞,媒体也在做各种各样的揣测。那么情况真的如一些报道中那样糟糕?希腊真的会退出欧元区?新的欧债危机会重新爆发吗?

  我认为目前的情况与2012年6月当时希腊大选前市场曾经出现的虚惊一场有相似之处,不过这次的市场动荡已经远远小于那次。我的基本判断是,不管希腊选举结果如何,希腊既不会退出欧元区,也不会引发新的欧债危机。

  首先,希腊民意调查是一回事,真正选举又是另一回事,因为选民必须认真考虑投票可能产生的结果。希腊大多数选民对于紧缩政策对自己带来的影响表示不满,希望能够重新谈判,获得新的更有利的贷款条件。希腊民意多数支持左翼联盟反映了这一事实。但是,希腊大多数选民也明白退出欧元区的代价,仍然希望留在欧元区。所以选举的结果现在还不能说已经确定,就像2012年6月希腊大选前左翼联盟的支持率曾一度占优时一样,但最终该党依然落败。

  其次,即便是希腊左翼联盟在大选中获胜,其在野时宣称的“退出欧元区”的政策主张也未必会实施。左翼联盟在野时和在选举中可以宣称一些不负责任的主张,他们的真实用意是为了争取民意,也是向欧盟和德国施加压力,获得谈判的筹码,争取在实施紧缩政策上获得宽限。但如果真的上台执政,那又是另一回事,因为到时他们将不得不认真全盘衡量和考虑希腊的国家利益。因为谁都知道,希腊退出欧元区无异于自杀,付出的代价是本国难以承受的。且不说希腊的欧元债务在缺少了外部资助和援助的情况下将违约,而且还将使得希腊无法获得新的融资,全面的债务危机将使希腊重新陷入严重的衰退。最为关键的是,希腊如果重新使用本国货币,这一货币将在较长的时期缺乏国际信用,希腊民众将无法享受目前稳定的国内和国际金融环境。我的基本判断是,如果希腊政坛出现变化,希腊会与欧盟重新谈判,而达成新的协议和妥协似乎是必然的结果。退出欧元区不仅对于希腊是下下策,对于欧元区和欧盟也不可接受。

  再次,欧元区以及整个欧盟现在的情况,与欧债危机高峰期时已经不一样了。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在复苏,大多数成员国的财政赤字都在下降,改革的效果已经显现。更重要的是,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变得更灵活,欧洲中央银行不仅采取了负利率政策,而且也在通过长期融资渠道(LTRO)实施着变相的量化宽松政策。这对于像希腊这样的小国家和负债率较高的经济体非常有利。退出欧元区将使希腊完全丧失享受这些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好处。

  最后,今年1月1日立陶宛加入欧元区,不少其他中东欧国家正在等待条件符合时加入。这不仅说明欧债危机已经过去,而且说明小国加入欧元区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否则在爆发了欧债危机后欧元区对这些小国不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如果左翼联盟上台执政,欧盟、德国以及IMF将可能会与希腊新政府重新谈判,但欧盟和IMF作为债权方将不可能改变他们坚持的基本原则。日前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也已经放话,即便希腊选出新政府,希腊新政府必须遵守前政府已签订的各项协定。他认为希腊改革已经取得成效,但必须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就当前看,在坚持原有紧缩和改革原则的基础上,欧盟可能给予希腊的让步只会限于延长调整期和偿债期周期。(作者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编辑:何路曼】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