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倍内阁被指献金问题史上最多 日华媒解析始末

2015年03月04日 13: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安倍内阁被指献金问题史上最多日华媒解析始末
资料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中新网3月4日电 近日,日本政坛的政治献金丑闻正持续发酵,包括安倍本人在内、多名阁僚深陷其中。日华媒4日撰文指出,其实,只要安倍组阁,政治献金问题就会如一个魔咒,始终如影随行并引发连锁效应。安倍内阁也将成为政治献金问题最多的内阁。

  文章称,2006年安倍第一次执政时组建的内阁,就是献金丑闻缠身的“不干净内阁”。当年12月27日,时任行政改革担当大臣佐田玄一郎因政治资金丑闻引咎辞职。2007年5月28日,时任农林水产大臣松冈利胜因政治资金丑闻上吊自尽;7月5日,时任农林水产大臣赤城德彦曝出政治资金丑闻;

  同年8月21日,时任内阁官房长官盐崎恭久曝出政治资金丑闻;8月25日,时任总务大臣菅义伟曝出政治资金丑闻;9月3日,时任农林水产大臣远藤武彦因政治资金问题递交辞呈;9月5日,时任环境大臣鸭下一郎曝出政治献金丑闻;9月6日,时任农林水产大臣若林正俊曝献金丑闻;9月8日,时任总务大臣增田宽承认政治献金申报违规……

  文章指出,粗略一算,安倍第一次执政时有九位阁僚先后涉及政治资金丑闻,第二次执政又有两位阁僚涉及政治献金丑闻。所以,此次再出两三位阁僚来“添砖加瓦”,一点都不奇怪。政治献金问题对于安倍内阁来说,已经形成了“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汹涌之势。

  那么为何安倍内阁就是绕不过这个坎,屡屡出事呢?文章分析称,因为安倍自己就有“前科”,正所谓“其身不正焉能正人”。而且,他与阁僚的政治献金问题可能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牵连。

  文章称,2014年8月,日本新闻工作者及大学教授等4人以安倍资金管理团体“晋和会”在政治资金收支报告中虚报捐赠人头衔之举、涉嫌违反《政治资金规正法》为由,将安倍告上了法庭。

  控告书显示,安倍的资金管理团体——“晋和会”向日本总务省提交的政治资金收支报告里,被发现大量造假。该会提交的2011年度、2012年度政治资金收支报告书上,有9个给安倍捐献政治资金的人,职业纯属虚构。而“晋和会”在2014年7月修改了相关记录。

  文章解释称,政治献金是指向政治家和政党提供的资金。日本《政治资金规制法》规定:政治资金要详细申报,并提交开支报告书,明确资金流向。同时,禁止拿政治资金进行投机,如有违反,将会遭受重罚。

  在日本,向政治家个人捐款原则上是禁止的。向政治家捐款时,要通过政治团体(一个政治家有固定的资金管理团队、后援会等)捐款。政治家只能接受个人捐款,如接受企业捐献会被视为受贿。而且,同一个人对于一个政治家的政治团体每年最大捐款额度为150万日元。

  但是,个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日本政客最大的“金主”还是企业。为了绕开禁止企业捐献的限制条款,一些政客常常采用迂回方式火中取栗。相关人士指出,安倍及阁僚涉及的政治献金“捐献人”,存在很多重合之处。

  不过,日本因为政治献金丑闻下台的首相并不是很多。因为一旦上升到法律层面,就会变成严重的受贿问题,其所在的政党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将影响降到最低,必要时甚至丢车保帅以确保集团利益。

  文章指出,安倍作为混迹多年的政客,一向老谋深算。他既要收受各种违法资金,又要摆脱个人直接涉案的可能性,早就想好了退路。他可能会撇清关系,由他的代理人、秘书、资金团队甚至阁僚来顶罪,自己成功着陆。安倍手下这么多阁僚因“政治献金”问题出事,可能不仅仅是“监管不严”的问题,而是安倍在其中分了一杯羹。有些阁僚自己不干净,一旦出事随便就帮安倍把罪给领了。

  文章最后指出,这些可以从他屡次重新启用“犯事”阁僚可以看出,从他的政策倾向也可以看出。安倍通过无限量化宽松、日元贬值等“安倍经济学”,让日本大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小企业与民众却眼巴巴等着安倍口中的“滴漏效应”。这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赚了钱的大企业报效安倍的方式中,“政治献金”是一个很难被排除的选项。

【编辑:吴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