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航贵宾室审查乘客服装 评论称应考虑地区着装差异
新闻背景
澳航自1日起对入贵宾候机室的头等舱和商务舱乘客执行严格的着装要求。澳航方面要求这些乘客穿着“时尚休闲装”,但未明确给出具体标准,执行时主要依靠保卫人员的自主判断。1日,许多澳航乘客因着装问题被拒进入贵宾室候机,有乘客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指责。
乘客着装要求有先例
刘汉振:这次澳航贵宾候机室对乘客提出着装要求,其实并非首次,许多航空公司早就对头等舱和商务舱乘客的服装做出过类似规定,只是这些规定一般都没被严格执行。其实澳航早在2月份就对严格执行这项规定作出警告。
李明波:这是西方礼仪文化的体现。西方人非常重视社交场合的穿着。像机场的贵宾休息室主要是为购买头等舱和商务舱机票的旅客提供的服务,很多人是把这里视为正式的社交场所。
刘汉振:西方国家的服装礼仪和他们自古以来的贵族活动和宗教活动紧密相关,延续到今天已经影响了全球其他地方的服装习惯。比如,去教堂礼拜、参加国会活动、王室举行的晚宴、歌剧现场、奥斯卡或者格莱美颁奖典礼,这些场合对于参加者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到了现在,许多非西方国家也借鉴了这些西方的服装礼仪标准。
澳有独特服饰文化
王希怡:澳大利亚白人虽然大多是英国的后裔,但是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加上不同文化、种族背景的移民人口源源不绝地涌入,形成了澳大利亚独有的多元文化。英国人很多传统礼仪,特别是比较繁文缛节的规矩,在澳大利亚日常生活中已经销声匿迹。
李明波:西方着装文化其实也有很大差异,比如英国人的着装就比较正式、传统。美国人的着装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说起源于美国的牛仔裤文化是不可能在英国受到广泛欢迎的。
刘汉振:英国文化主要带着比较具有古典贵族气息的西方文化,而美国文化却更加平民化,牛仔裤、T恤和人字拖等服饰在美国随处可见,并且这种平民的服装文化也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王希怡: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夏天的时候比较炎热,加上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形成了该国标志性的阳光海滩文化。所以澳大利亚人很爱穿人字拖。还有一点,澳大利亚幅员辽阔,飞行距离有时会超过两小时以上。很多人为了舒服起见,爱穿人字拖上机。
着装要求有地区差异
李明波:我感觉这项着装规定不够人性化,因为不是所有乘坐头等舱和商务舱的旅客都是要去进行商务活动的。澳大利亚是旅游胜地,有海滩也有大堡礁,很多人可能会穿沙滩凉鞋出门。
王希怡:亲和、随意是澳大利亚文化核心之一。很多澳大利亚人不太爱循规蹈矩,行事方便舒适为尚,如今有人告诉他们该穿什么不该穿什么,很多人第一反应会觉得不爽。
李明波:客人如果因为穿拖鞋而失去了进入贵宾室休息的机会,航空公司算是违约的。因为头等舱和商务舱的机票包含了贵宾室的使用费。
刘汉振:我觉得澳航在贵宾室对乘客的服装作出要求,并不能达到他们的实际目的。因为有的乘客可以把拖鞋和睡衣等通过行李箱带上飞机,候机时虽然穿着西装革履符合标准,登机后照样可以换成所谓不符合要求的服装。
王希怡:有意思的是,澳航这次虽提出严格执行着装要求,但也注意到了地区差异。澳航的着装要求并不在北领地首府达尔文以及凯恩斯和黄金海岸的机场执行,前者于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是乡村;后两者是著名的海滩旅游胜地。这样的安排倒也很合情理。
刘汉振:我看到有日本网友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一些从东京飞往夏威夷度假的日本游客,穿着轻松舒服的服装坐上了头等舱或者商务舱,却因为和周边的西装革履格格不入感到有心理负担。据说有许多游客甚至为此穿上正式的商务服装登上开赴度假目的地的飞机,抵达目的地之后再更换回休闲的度假服装。
以衣取人涉嫌歧视
李明波:中国文化虽然也同样重视服装礼仪,像中国古代谚语“人靠衣装马靠鞍”,但我总感觉我们中国人对衣装的重视不像西方人。中国人除了在极个别隆重的场合外,其他时候穿衣都是比较随意的。
王希怡:虽然中国老话说“人靠衣装”,但有时候单凭着装来判断一个人未免流于肤浅。一个穿人字拖但是举止斯文有礼的人,和一个穿西装但是说话大声甚至把脚架在桌上的人,该怎样判断呢?
李明波: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仅仅因为着装问题而被其他旅客投诉,我认为这算是一种“着装歧视”。
刘汉振:可能就是基于这种隐性歧视的顾虑,澳航实际上没有给出非常具体的要求。在澳航严格执行这项规定之后,基本上所有的“冒犯”都来自于人字拖。也就是说,除了像人字拖、背心、短裤这样的“硬伤”,澳航工作人员也不会轻易将客人拒之门外。
李明波:同样是东方文化,中日韩三国的着装文化也不同。中日韩三国人的面部特征几乎没有差别,但我发现不少商店的推销员总是能轻易识别出这三国人,奥秘就是三国人的着装习惯不同,或者说着装品味不同。(国际问题资深编辑 三剑客)